关于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835 日期:2023-09-18 来源:论文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弘扬人文精神呢?
    一、加强爱国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可我们不少学生爱国意识非常淡薄。教学马克•吐温的讲演《婴儿》一文,为了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为中国的未来,被关注的下一代,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呢?国难当头时,你会怎样做? 愿意扛枪上战场吗?如果 “国破”了,而你却成了《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还会有自由生活的权力吗?假若有人竟做了民族的败类,还有做人的尊严吗?面对我的一连串的发范围问,学生们沉默了。我尊重大家的选择,但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到了羞愧、沉重和坚定。我知道,他们已对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有了些正确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丹心一片献祖国》的讲演稿。这回学生没有一个发牢骚对的。课后,在备课笔记中我写到:教给知识,教会做人,长此以往,国必富强。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缺乏社会公德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我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探究能力,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领会文章意思之后对文中的语句或写法提出异议。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的意思是为名利而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这样议论合理吗?并且还谈了自己的理解。
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未料到的,此时正好下课铃声响了,于是我决定对这个问题采取“冷处理”,让大家课后先进行思考,下节课再来讨论。课后我深入研究了一下教材,发现了解答的关键:这名同学并没有真正把握作者笔下山峰的特点。文章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表现了山积极向上的姿态,体现了山的勃勃生机。它们是在竞争,但竞争的是什么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人,我们应该具有山的精神,力争上游,不甘落后,我们不该不择手段地争名夺利,而应力争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力争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统一,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所以“鸢飞戾天者”看到了自己的狭隘,从而“望峰息心”。对于我的解释,同学们都表示赞同,这个教学中的小小插曲让我把握住了一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机会,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开发课程资源,让人文精神照亮学生的心灵
    日常教学中,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的接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上树立价值观和确立人生观。
    其次,开展切实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读陶渊明的诗歌,让学生从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读杜甫的诗,从中感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读鲁迅的杂文,从中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读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中领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第三,关注网络文明建设,关注中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的培。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正在逐步覆盖学校和家庭,中学生的阅读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书刊了。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许多芜杂的信息,容易使青少年难以辨别而误入歧途甚至痴迷而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孤独、冲动、暴戾、空虚等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网络文明建设,以提高中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窥一斑而见全豹”。倡导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