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教学之我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790 日期:2023-09-18 来源:论文网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无法否认,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高中生只有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思想内容的深刻、结构的严谨等特点,才能培养热爱民族语言的兴趣,从而学习并进一步发展民族语言的表现力。 但是,现行的文言文教学过分注重文言实词的解释,而轻视思想情感的领悟;教学方式机械化,自始至终运用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涣散状态,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那么,该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沉闷”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唱好以下三部曲:
    一、扫清阅读障碍,掌握基础知识
    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值得强调的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并不是让学生去背字典、背语法,而是通过“释译”的办法去解决。依据“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的原则,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同时,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适当增补、调配,以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有助于提高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化常识等进行比较、归类,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使其能举一反三,牢固掌握。比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也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是作动词,译为“往、到”,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复习时综合讲授这些知识,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才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文章,把握写作思路
    思路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脉络,是有迹可寻的,无外乎从“事、情与理”的角度去把握。换句话说,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就能较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能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理性的观照。譬如,《孔雀东南飞》全诗是以“事”为线索,紧紧围绕兰芝被“休遣”和被“逼婚”来展开情节。而《过秦论》呢,只要把握文章是以“理”为线索,写秦“攻天下”、“守天下”、“失天下”,最后得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就行。至于《项脊轩志》一文,它是以“情”为线索的,先写“喜”,再写“悲”,共写了五件“悲事” 。如此一理思路,全文则一目了然。
    三、悟文言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思想之纯正、结构之精巧非寻常文章可及。因此,在我看来,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才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从而使教学获得成功,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但是,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已经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这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却换来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
    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
    如,《项脊轩志》一文讲到“(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来分析,教师一定会重点讲“顷之”和“象笏”的词义。然而,从领悟文言语感的角度来看,则应重点品评 “顷之”的韵味。试想,大母如此大年纪,可能还是小脚,却这么快就拿来了“象笏”。可见,“象笏”是大母时时念及的,它在大母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寄托着大母对家道中兴的希望和对“我”功成名就的期盼,所以,大母才能“顷之,持一象笏至”。这样分析,合情合理,并且深入到语言的内部,使学生真正明白其韵味所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总之,文言教学任重道远,并非三部曲能概括完了。在以后的教学的中我会多多和同仁们一起搞好文言教学。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