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此,就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教师是“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真正看到古诗文教学一片朗朗的天,个人认为,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用心,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心,才能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或者是理解的困难,或者是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疑问,或者是对现成结论的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指导学生的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发现问题。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例如 《幼时记趣》中“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我们会发现翻译后的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来也拗口。这时,就要教学生学会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提到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
四、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随着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也日益丰富。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新的教学形式,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也可以使文言文的教学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如《三峡》这篇课文,在借助注释初通文义以后,让学生看了一段有关三峡的录像,比较课文和录像所表现出的三峡的不同特点。这样既可以借用录像的形象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又可以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是阅读概括的语言训练,可谓一石三鸟。教《黔之驴》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以老虎或驴子的口吻对它们的下一代讲一段话”,用意也是如此。“根据课文”是要求学生的讲话要贴近原文,但要有自己的适当想象,以“我”的口吻讲,就是要融进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下一代”讲,就是要明确中心。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实施拓展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
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让我们的学生热情高涨,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会呈现一片朗朗的天!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还古诗文教学一片朗朗的天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