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一个字的义项,少则二三条,多则八九条乃至十几条,意思不易确定,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完全采用逐词逐义的识记方法,是根本不可能的。若能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进而合理推断实词的词义就能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教学中的体会,总结的一些推断技巧,可供大家参考:
一、通假推断法,即判定实词的通假字来推断词义
“通假”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种现象,通假的种类可分为同音通假( “以”通“已”)、形近通假(“盖”通“盍”)、双声通假(“无”通“亡”)和叠韵通假(“详”通“佯”)。翻译中如遇到直译不通的实词时,可作通假字考虑。
如:“韩侂胄颛朝权,包苴盛行,自强尤贪鄙。”(《宋史•陈自强传》)中的“颛”,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根本就没有收录这个字,《现代汉语词典》里也仅收有“愚昧”这一个义项,而“颛”搭配的宾语是“朝权”,可见“愚昧”的解释是不通的。根据同音通假,我们可以理解“颛”为“专”的通假,意为“专揽”。那么原句就可译为“韩侂胄专揽朝权,贿赂盛行,陈自强尤其贪心卑鄙。”这是讲得通的。
二、字形推断法,即根据字形推断字义
根据字形推断字义,并不是对着一个孤零零的字形去凭空猜测,而是在已经了解了字的大部分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推断的对象主要是形声字和会意字。
在汉字体系中,形声字最多,占到80%以上,其次是会意字。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能,故抓住了字的形符,就抓住了字的本义。汉字中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有: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谭嗣同传》)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联系后面所接的宾语是“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造就”显然与文义不符。
而会意字的各构字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各构字部件按照一定的规则连缀起来,就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新的概念,就是新组合的合体字的意义。如“竹”与“句”(“句”是古“勾”字)组成了“笱”字,意义是“竹子的钩”;“取”,从又(手)持耳,古代打仗之后,要论功行赏,按杀敌多少记功,开始以人头为记功的依据,后献人头太重,不易携带,就规定割下敌人尸体的右耳,以记军功,这个字就反映了古战场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三、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上下文意思来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的释义,一定要把“词”放在“这个词”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离开了词语的环境,往往会出错。但是,在我们的学习、积累中,“词”的意义往往是比较单一的常用的字典意义。我们的习惯思维方式,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反应:看到一个词语,首先跳出脑海的是它的“字典意义”或“常用意义”。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糊里糊涂地把这个意义作为答案写上去。所以,把握词语的语境,是解答文言实词的关键所在,是解释文言实词的关键所在,是解释文言实词的重中之重。所谓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就是这个意思。
例如:⑴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⑵(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⑴中的“应”搭配的宾语是“节拍”的“节”,那么,“应节(拍)”就是“随着节拍、和着节拍”的意思,可解释为“随着、和着”;而⑵中的“应”和“对”连用,都是句中谓语,所接的宾语是“人”(诸侯),而“对”有“回答”意,故“应”当解释为“应答”。
四、知识迁移法,即根据课文中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文言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根据课内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也是推断文言词义的有效方法。
例如 2009年天津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何故也?(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的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
“比”的用法,我们在课文里学到的有以下几种:⑴等到(《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⑵最近(《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⑶并列、挨着(《促织》“纳比笼中”);⑷符合(《逍遥游》“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通过比照,我们可以确定“比”在这里取“等到”意。再如:
(2004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选项中A家:动词,定居。(《愚溪诗序》)“得其尤绝者家焉”中的“家”就是“安家、定居”的意思。而C知:主持、执掌。(《勾践灭吴》)“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中的“知”就是“主持、执掌”意。D可:符合、适合,日常生活中有“可意、可口”的说法。
所以,答案应该是B。
五、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所在的“位置”和“地位”,明确它们的词性,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也是解决文言实词含义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⑵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用在副词“数”的后面,名词“项王”的前面,所以是动词,有“看”的意思,根据文意可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六、结构推知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古人作文,讲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所以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义相同,那么“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义相同。
例如:⑴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许多学生不会翻译“贤不必以”,主要是不理解加点的“以”的用法。利用结构推知法,可知“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我们是拿得准的,即 “(被)任用”。那么可推知“以”的意思也就是“任用”。
和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很多:⑵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用法同“被”。 ⑶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和“愈”意思相同,都是“越、更加”。
七、邻字帮衬法,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连用。
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过秦论》):根据“革灭”相邻的特点,可推知“革”就是“灭”的意思。
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根据“冀幸”相邻的特点,可推知“冀”就是“幸”(希望)的意思。
八、成语借鉴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来推断出文言词义。
如《六国论》“始速祸焉”中的“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
《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我们可联想成语“闻名遐迩”而推出其为“近”。
九、代入体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湖北卷通常是第10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可能为正确答案。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为“率领军队”的意思,这样才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十、双音词推断词义,即组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来推求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因此我们就可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解释古汉语的单音词。
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窜梁鸿于海曲”一句,这里的“窜”就可以组成现代汉语里的“逃窜”一词,可见“窜”为“逃”,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梁鸿逃到海边”。
再比如“诏以自强阿附充位,不恤国事,罢右丞相。”(《宋史•陈自强传》)中的“恤”就可以通过组成现代汉语中的“体恤”一词来推断其词义为“体察”。
如“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中的“具”,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
总之,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运用到一起,方能得心应手。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十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