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僵化教学轨道上。在实际教学中,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的课堂依然存在。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难怪有学生把学习政治笑讽为“三记”,即上课做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就忘记。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难怪有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喊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我看,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方面。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而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更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哪怕是死记硬背,哪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方面。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以上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厌学”。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无力去改变一些客观因素,而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设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学生只有“乐学”,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以高度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政治》第十一课“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内容时,我选择一段对话导入新课:在陕西的一个山沟里,记者与一个放羊娃发生了一段对话。
记者问:“今年几岁了?”
放羊娃:“十二岁”。
记者问:“怎么不上学?”
放羊娃:“我放羊”。
记者问:“放羊为了什么?”
放羊娃:“为了挣钱”。
记者问:“挣了钱干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问:“娶上媳妇干什么?”
放羊娃:“生娃娃”。
记者问:“生下娃娃干啥?”
放羊娃:“放羊”。
听完这段话后,学生先是哄堂大笑,继而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于是我“趁热打铁”,请学生发表各自的感想,有学生回答:“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办学条件差,很多适龄儿童少年没有获得上学的机会”、“我们大家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上学难题”等等,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一进行鼓励和表扬,最后我总结归纳:“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贫困地区的人们陷入了一代又一代的贫困循环怪圈,因此,我们应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就这样,精彩的导言自然而然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展开了课堂教学。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优美感人的语言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政治课往往对教师的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力求运用精心设计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要设计富有文采的教案,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而产生共鸣。
(三)设疑、解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个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青少年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时,我们强调要讲究‘智斗’,要学会自护自救,不能硬拼和蛮干,这是不是与我们提倡的‘见义勇为’这一高尚传统相矛盾?”问题一提出,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违法犯罪分子已有明确的作案动机,他们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肯定是有备而来,在寡不敌众、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与之硬拼和蛮干,最终吃亏的是谁?”并举例说明,最后请学生思考回答:“青少年应如何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经过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四)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在讲授“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这个内容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回忆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画面,接着介绍历史上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和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是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兴趣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笔者在讲课中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如在讲“改革开放给中巨大变化”时,列举了课文中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2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如今它已经成为有30多万人口和1万多家工业企业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纵横交错,平坦畅通。十多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1990年与办特区前的1979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7.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63.4倍,出口贸易总额增长311.8倍。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然后问学生:深圳在短短的十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合乎时代潮流,顺乎中国民心,解放了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经过这样的安排,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典型性的。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同样也能激发学兴趣。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思想政治课,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