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寻“合身”的语文学习良方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508 日期:2023-09-15 来源:论文网
    初中语文因它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整个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它不仅是各学科教学的基础,而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方面作用巨大、影响深远。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正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只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不至于束手无策。
    那么,怎样才能探寻到“合身”的语文学习良方呢?下面着重围绕态度兴趣、方法环节等几个方面作简要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前提——态度与兴趣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化,学生自主学习变得尤为重要的情况下,学习态度问题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首要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学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学习起来就会持之以恒、孜孜以求。
    态度端正了、坚决了,接下来就是培养浓厚的兴趣。有些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觉得这门学科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且非常零碎,或觉得提高语文成绩的周期比较长,即使下了功夫也未必会有显著成效。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学习者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乐之”是搞好学习的根本,想要取得成绩,就必须对所学的东西有兴趣,学习语文也同样如此。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发觉学习语文的乐趣,就会感受那一行行文字的生命律动,感受语言的丰富而深邃的魅力。
    二、基础——诵读与积累
    培养对语文兴趣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是阅读,诵读式阅读。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只有广泛阅读才能积累语言,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稳步提升语文素养。
    诵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眼界就会更开阔,综合素质就会得以提升。流传千古的美文、经典和散发时代气息的精美时文,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性情。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
    诵读是为了广博地积累,积累是为了深入地思考。在诵读过程中要思考作者的思路,思考文章的内涵,思考写作技巧等等。为了便于积累和思考,最好再做一些摘抄。可以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诵读过程中将妙词佳句摘抄下来,平时经常翻看温习,尽快熟读成诵,尽量让它们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记录下来,有时间就与别人交流、探讨,听取别人的看法。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日月积累,语文的根基就会非常坚实牢固,理解和感悟的能力就会稳步提高。
    三、起步——预习与探究
    预习如同预热,是学习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熟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一般来说,预习课文可以“三步走”:
    第一步:粗读,整体感知。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阅词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阅读时要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叙述类文章,着重从记叙的六要素方面进行概括;绘景抒情类文章,着重从把握景物特点、领悟作者情感方面进行概括;论述类文章,着重从议论的三要素方面进行概括。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第二步:细读,问题研究。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第三步:回读,总结反思。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这样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
    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③疑难问题追想法,还是《我的母亲》一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我们的面前表露无疑。
    预习不单单指课前预习,还包括单元预习,学期开始前的一册书的预习等。如果时间和条件许可,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那么课堂上的听讲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缺补漏,并做一次重复记忆;就整本书而言,也能做到要点宏观把握,重点基本明确,难点心中有底。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从学习的实战性来说,在预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培养一种角色转换意识,培养、训练主动探究的能力。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仅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揣摩,还要试着站在一个考查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查学生?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逐一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答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
    四、运用——思辩与写作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升。如何培养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思辩能力呢?
    勤阅读。除了在学校的固定阅读和作文训练,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素材积累大部分来源于课外,要学会合理分配、充分运用自己的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每学期应至少有五十万字的阅读量,很多同学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具体到时间上的分配,寒暑假应分别阅读两部长篇读物,平时在校时间多阅读《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等精短读物或是文学家们的短篇作品集。
    勤动笔。在阅读过程中,要从写作的角度做好读书笔记。这主要做两项工作,即摘抄和点评。摘抄精美的、特别是能触动心灵的语句,段落,点评为什么它会具有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也就是要注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说刻画人物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主题时的托物言志的手法等等,都要在读书笔记中体现出来并在以后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也就是学以致用。
    勤换位。除正常写作训练外,可以做换位思考式写作训练,即阅读了一篇精美的文章之后思考:假如我是作者,面对这个题目,我应该如何来写?然后进行写作训练,与原文比较,体悟技法,思考得失。也可以进行同题写作训练,就同一个题目或话题,变换身份,变换角度,变换时空来写作。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思维空间可以得到有效拓展,写作能力可以明显增强。
    俗话说,学无定法,在学习方法这个问题上,要牢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要生搬硬套。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最终学有所成。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