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榷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个句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486 日期:2023-09-14 来源:论文网
    笔者曾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版初中语文课本和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实践中,觉得有几处用语似有不当,现将分析列举如下:
    1.七年级(下)苏教第四版《三个太阳》一文,P170页倒数第五行“1986年12月28日上午9时正,……”中,“正”应为“整”。文意是在说正好在9时,不多不少,有完整的意思。
    2.八年级(上)苏教第三版《都市精灵》一文,P182正文第三行“由于游人稀少,常有鸟儿飞来栖息,最多的是喜鹊和和灰喜鹊。”“喜鹊和灰喜鹊”是并列短语,然“喜鹊”是属概念,“灰喜鹊”是种概念,属种概念逻辑是不可并列的,“蔬菜和白菜”不可并列正是如此。
    3.八年级(上)苏教第三版《奇妙的克隆》一文,P230倒数第一行“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这个“句子”,其实只是一个较复杂的偏正短语。笔者认为“手术完成之后”是状语,“用……,让……,使……的过程”中,中心词“过程”前当为定语,即整个偏正短语在这里是不能成句的。把“的过程”去掉即可。
    4.八年级(下)苏教第三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P77第十行“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一句中,“所谓”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有二解:一是“所说的”;其二是“含不承认”。本句用的是其一。那么“所说的‘可望而不可即’”显然是一个偏正短语,不可独立成句,改为“即所谓……”不知行不?
    5.九年级(上)苏教第三版《囚绿记》一文,P218倒数第四行“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搭配不当。句中宾语“有理由”为动宾结构,然而如果没有将其名词化,是不可充当宾语的。可在“有理由”后面加“的”字便豁然畅通了。
    6.高一必修(二)人教版《故都的秋》一文,第三段“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一句中,“将近”为“(时间、数量等)快要接近”之意,“余”在这里指“零头”,显然是超过了某个时间数量。针对同一个对象,两词用得显然是矛盾的。
    第五段“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一句,主干为“嘶叫像家虫”,这显然属于主宾搭配不当的病句。根据前后文意,我们可将本句改为“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就合法了。
    现在课标要求语文课淡化语法。教材将语法知识编入附录。根据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好多老师将其删掉不讲。然而中考高考一直有语法知识的考查,而况语文重在用,重在交际。如果我们置语法知识于不顾,何谈正确使用?如上之例,亦可见一斑。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