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先学后教”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历史课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满堂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改革,变“先教后学,课下训练”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具体过程为:
1. 展示教学目标,进行学前指导。开始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进行自学前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动脑、动手、动口。时间不宜太长,三到五分钟即可。
2. 学生自学。学生在教学目标指导下,去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寻求教学目标的答案,不断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应来回巡视,个别询问,以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3. 教师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逐个解决问题。对于很简单的、大多数学生一看就会的问题,教师尽可不讲。例如,教材中的战役经过,某些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学生一看就懂。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在教师讲解时,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已掌握的学生先回答问题。回答对的,教师不必重复;回答不完整的,要补充;回答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对于某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富有戏剧性的历史情节,教师应做必要的强调、归纳、渲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4. 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全部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应当强化训练,以巩固所学知识。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以,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记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随后,以问答、抢答、抽学生到黑板上写生字等形式,来检测,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以上教学过程,不是死板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如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甚至可以:学生学一点,教师教一点,学生再学一点,教师再教一点……
“先学后教”法使历史课堂从“重教”转向“重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上,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1. 把课堂时间主要由教师使用变为主要由学生使用。学生带着问题,用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思考,解决问题。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过程。
2.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攫取知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经过思考、提炼、可以使松散的知识成为系统的知识,长期积累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变课堂教学中的“一刀切”、“平均主义”为“区别对待”、“分层施教”。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训练时,可以充分考虑到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对基础好、接受快的学生,应注意开扩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能力;对于后进生,则应着力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这样做,既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又使后进生“吃得了”;既使优生的学习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也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供了可能。初中历史教材,大小字相间编排,课前导言、正文、地图、插图、注释、文史资料、表格、课后作业等应有尽有,既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又突出了教材的趣味性,许多地方学生一看就懂,教师在讲解时,完全可以做必要的弹性取舍。如初中历史教材第一册的“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一课的课前导语,本身就是学习该课的教学目标: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为什么不顾大臣的反对,一定要迁都洛阳?又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北朝究竟包括哪几个朝代?最后谁又统一北方,结束了分裂?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学生边读边思考,读完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当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谈历史课堂“先学后教”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