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763 日期:2023-09-05 来源:论文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现状是,农村初级中学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学生读得少,阅读的品位不高,阅读随意性大,“读”与“写”之间的通道不畅。许多学生都认为,他们并不是讨厌作文课,而是作文时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作文题目一布置下去,几十双茫然、不知所措的眼睛盯着你,很多次不少学生不能按时交作文,就是那些勉强交上来的作文,也少有看得过去的。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是依靠看《优秀作文选》《作文大全》等现成的作文书,然后选取其中一篇作为样本,经过改动拼凑之后形成的作文。久而久之,写作文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他们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拒绝,也就造成学生们这种无话可说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怕”的根源在于学生们缺乏积累作文素材、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善于发现生活的闪光点、缺乏作文的写作基本技巧。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农村初中学生的负担,让他们不再为写作文而累?怎样让学生形成一种好的作文习惯并乐于写作呢?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人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一线教学十年有余,我认为应当将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努力:
    建议一、学习教材,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的成败关键就是学生对写作有没有兴趣。我们的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非常优秀的。其中有很多是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鸣的。例如在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各种顽皮的行为,学生们大多经历过,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感触更深,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童年故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很好的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文章,课本中比比皆是。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
    建议二、体味教材,积累创新。
     古人云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春的活力、夏的热情、秋的成熟、冬的深邃,感悟作家寄寓山水草木的情和意,或歌颂赞美,或感伤哀悼。以农村大自然的博大丰富学生的内涵,以农村自由天地的纯净美化学生的情感,使之洒脱自然,骨气兀立。让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炽热感情,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夏雷震响天地,回荡在学生的心头。能够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文章自然有深度、厚度。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 阅读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应能记住文章的内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读书写心得等。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多读书,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对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凝练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体味,并教会他们可以怎样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其中文章中对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的细致描写,在引导分析品味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走出校园,奔向田野,对所处的初春季节进行描绘。由于季节相同,景物相似,有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就有了这样的语句“轻微微的吹拂着,花朵跳着轻盈的舞蹈,散发出一阵阵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使人沉迷!”,在这里,学生将刚学过的优美生动的语句灵活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有了修辞手法的使用,读来使人耳目一新。我还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认真领会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描绘的,又是怎样根据景物特点来遣词造句、组织语言的。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写景的文章,又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绘“春姑娘来了,田野里到处开满了五彩绚烂的野花,有的我能叫上名字,有的我连名字也叫不上。小草儿偷偷的从土里钻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看看春天这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场春雨过后,农民伯伯的麦田地里都显得那么绿绿的、嫩嫩的……”这两段文字既模仿了文章又都有所创新,达到了将别人的好的东西学到自己的头脑里,并巧妙地做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岂不妙哉?
    建议三、挖掘教材,谋篇布局。
在教学说明文时,我在总结课文时向学生重点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言简意赅、内容丰富;线索分明、层次清晰;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学完课文后,我安排学生做适当练习,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着重向学生分析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和语言,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仔细领会,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采用这一结构,抓住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出来的文章既谨严有序,又条理分明。经过这一启发,很多同学在作文《我的校园》中采用这一结构形式,抓住校园整洁、美观等特点,从教室、操场、花池、画廊等几个角度来对校园进行说明,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准确。再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我的预习作业就是动手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模型,这样上课时由学生对照课文,结合所作的模型来讲解纪念碑的结构,课文讲好后,我又布置了读后感的作业,学生积极性很高。事实证明读写结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培养。
    建议四、拓展教材,续写改写。
    续写是一种想象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续写课文故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课文故事的理解,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学习完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文章结尾把故事续写下去,练习写作。学生的作文中就大胆想象,既幽默又引人思考,想象力丰富,语言保持与原作一致,情节发展一线贯穿。这样多次练习后,学生既对续写有了正确理解和认识,写出得文章符合续写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多种能力。 在《石壕吏》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本改编为剧本并表演出来,八年级的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轻松的理解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
    建议五、延伸教材,实践活动。
    在课堂上,若遇到合适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适当的进行社会调查,并形成书面材料。我在教学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时,事先要求学生回家了解本地端午节的风俗,之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把自己所了解的内容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举三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在阅读教学中认真督导学生做到以上几点,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使他们懂得作文,会写作文,乐写作文,并且还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来。让师生共同走进快乐的作文课堂。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写出优美生动的好文章来。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