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我们怎样使课堂常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706 日期:2023-09-04 来源:论文网
    新课程给语文带来了阵阵清风,课堂教学呈现出蓬勃生机。特别让人欣喜的是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了。但在欣喜的同时,我也有点担心:学生喜欢新课程是因为教师的理念、方式、方法改变了,语文课上得比以前生动有趣了,可时间久了,教师的每一篇课文都能上的精彩纷呈吗?会不会出现“黔驴技穷”的时候?怎样使课堂上常新,让学生有新鲜感呢?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力求创新,教出一片新天地来。
    一、课始新招——激情煽动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对话,而课始学生的情感是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可见课始的激情煽动是至关重要的。
    例一:“让学生成为课文导入的主角”是我们在落实新的课程标准中的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有位学生为课文《在山的那边》说了如下一段精彩的导入语:“同学们、朋友们、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美好的憧憬,向往登高山,向往看大海。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一个山里孩子童年的梦想——要爬上村边那座山的顶峰,看看妈妈常说的‘山那边的海’是啥模样吧!”全班同学一齐热烈的为那位同学鼓掌。一次小小的课文导入,却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试想,这样的教学环境不正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吗?它的实际效果已远比教师导入好。
    例二:借助流行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刘永的《雨霖铃》是一首写的非常伤感凄切的离别词。为了让学生尽快的进入词的意境,我先给学生播放李叔同填词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而后有学生自己来唱,细心体味歌词所创造的别时景,那伤感、悲凉的情境油然而生。歌词中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同《雨霖铃》一词正有相同之处,以此导入该词的学习,可激发学生比较欣赏的欲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质疑新路——自主宽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往往是新课该种最精彩的部分,因为质疑最能表现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语文课程目标也特别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权利,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切不可牵制或限制学生质疑的内容、质疑的范围、质疑的形式。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一股脑提出来,教师不必怀疑学生提问题的深度,而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快速整合。整合的问题更有代表性,更能突出文本的中心,更有价值。
    例一: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每人至少要提出一个问题,问题可涉及字词含义、句子修辞、词语运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 学生提出了一下问题:(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2)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怎么理解?(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纪念“五烈士”,为什么着重写与“五烈士”的交往?(4)柔石的“迂”怎样理解?(5)为什么要写柔石名字的故事?(6)“原来如此!------”是什么意思?(7)“没写出”是何意?(8)“民众”诗人与“国民”诗人有何异同?(9)引用向秀典故的意义何在?(10)为什么要引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凡教过该文的教师都明白,这些问题都直指文章的主旨,表明学生已向自主探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赏析新要——切合实际
    新课程重视学生肩上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 对作品语言的品评和揣摩。赏析是课堂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它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也可以说是阅读的一种高级形式。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包括着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课程在选文方面比以前有了很大不同,文学性增强了,人文色彩浓厚了,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跟多的赏析机会。
    例一《我与地坛》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深切的感受文中博大无私的母爱。我引导学生先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母爱的语句,反复朗读,用心体味,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甲:我认为文中所表现的母爱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母爱基本特征。母亲的爱是苦难的、无言的、坚忍的。母亲在遭遇到儿子“长到二十岁时突然截瘫”命运打击的时候,她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且,她默默的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无言的承担起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母亲的勇敢,在与她的坚忍不拔,默默承受而永不屈服。母亲苦难的爱是如此震撼人心,以至于在每个读者心中都引起了似曾相识的巨大内心共鸣。为什么?因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的美德。
    学生乙:我觉得母亲的爱是通达的睿智的、善解人意的。母亲尊重儿子,她从不追问儿子一些“不宜问”的事,也从不阻拦儿子出去,甚至鼓励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因为她明白,必须让儿子懂得“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需要承担多大风险!所以作者设想过母亲在怎样的“心神不定做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中度过无数难熬的白天。但母亲是正确的!正是母亲如此通达的爱,才使儿子最终走上一条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相形之下,那种被多少人视为经典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母爱理论”,是显得多么苍白而俗气。-------
    学生丙:我还觉得母亲的爱是无私的、纯粹的、毫不张扬的。母亲一生是短暂的,她似乎只是为了奉献才到这个世界上来走过49个年头。她从未对儿子说过一句“你为我想想”之类的话。而儿子终于顽强的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并且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之路时,她却悄然逝去,甚至都没来得及看见儿子获奖的笑容。所以作者泣不成声的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无私母爱,对照与现今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养儿防老”或是这种说法的变种“教育投资”后面所隐藏的功利潜意识来说,又是一种何等纯粹的母亲境界呀!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创新,新教程的课堂一定会越上越活,新教程的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