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因此,形象的鉴赏就应当放在第一位,而画面”美景“恰恰成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步骤。因此,引导学生自由进入诗歌,开放性的解读,就能激发其对美景的想象与探求, 进入境界美的欣赏。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学生寻找美,感受画面美、意境美就很重要。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自由阅读,品味诗句,激发想象,进入诗词描绘的画面。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说过,“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 阅读古典诗词,捕捉意象,是对诗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陌上桑》中对罗敷形象的侧面描写是一种虚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兹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到这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古典诗词审美教学中,教师能否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词的艺术形象,是学生能否进入意境美的重要问题.启发学生想象的艺术水平的高下,因此,人学生自由阅读,想象,就容易使其进入画面,从而去感受形象之美,意境之美。在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点拨当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描述,不过绝不是填鸭式的"灌",否则只能是以教师的想象代替了学生的想象,从而最终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诗词教学要留出想象于学生.因而讲解应贵在有启发性,以诱发学生创造性地描绘出自己想象中的图景.充分调动起学生想象力。创造性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学生主动去感知诗歌中的画面美景。
二、细读诗句、紧抓意象,通过形象感知、融入意境。
“诗言志、诗缘情“,叙事写景的诗歌更能体现这一点。叙事写景往往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诗歌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形成了意义上的稳定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哪位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专用词语。秋霜、鸿雁、杜鹃、鹧鸪等多表达思乡怀远之情,长亭、南浦、阳关、柳岸、灞桥等多用以送别之情,松、竹、梅、菊、莲、兰等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流水、落花、梧桐、夜雨、残月、夕阳、老树、乌鸦、等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大漠、孤烟、黄沙、玉关、羌笛、燕山、黄河、楼兰等多出现在边塞诗中。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如2004年广东卷考查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宋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颔联和颈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而这恰是由这一副清冷、寂寥的意象构成的诗歌画面感知。又如三册教材中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从而表现对闲适、恬静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向往。
因此,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感知画面的“美景“,更能让学生容易进入诗文的意境,从而产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由于受诗人们的所处环境与人生观的制约,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诗人的诗作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例如同是写菊花,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美的是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郑谷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则借菊花的高洁表达了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而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用豪迈的语言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领袖果敢坚定的精神风貌。陈毅元帅的“菊花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如何? “更直接抒发了对菊独傲霜雪的高洁品质。又如南宋诗人郑思肖的《画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所以,对诗歌的教学与鉴赏诗,就要对诗中由典型的意象构成的画面,进行描绘和渲染,以再现其艺术形象,剖析感情,欣赏画面“美景“,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准确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旨情感。
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鉴赏过程是一个对美的审视过程,鉴赏诗歌的意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的意境或高亢悲壮,或抑郁顿挫,或激越昂扬,或明丽清晰,或清静悠闲,或凄凉阴暗。这种种意境都具有不同性质的美,学生在品味、鉴赏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审美能力。这是一种人文性质的审美,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审美。
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展示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鉴赏。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呢?在教学可以尝试以下做法。1.识记名句。名句常是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的句子,能惊醒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句子可以代表作家的风格,因此,可从解读名句入手,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酒"如果换成"梦",一字之别,意境有何不同 ?中国的酒文化,古代文人与酒关系密切.与恋人别后,消忧解愁最佳之法便是麻醉自己的神经,麻醉自己的神经即须借酒浇愁终至酣然一醉!"酒醒"即"愁醒",曾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柔肠寸断无以排遣.这是"酒醒"二字的妙处。2.描摹画面。即用绘画的形式把诗歌的意境展现出来。绘画的好处是把心中所想的形诸笔端,成诸纸上,可以把诗歌的意境在视觉上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具有强烈的形象性、直观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品味诗歌,他们感到很新鲜,自然也就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率。再次,这样还能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举两得,。3.描述图景。即用生动、优美、形象、流畅的语言把诗歌的意境描述出来。描述的好处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要点,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描述可分为口头描述和笔头描述。一次精彩的口头描述,就是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就是一次有激情的演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能配上与诗歌情调相协调的古乐,那效果会更好些。而多进行笔头描述,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朗读背诵,即体会感情,把握节奏去朗读诗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读多了,不仅其义会自见,其境也会随之自见。朗读时,只需学生将意境形之于脑,做到胸中有诗。它可以是一种朦胧的感悟;也可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当然这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如配乐朗读,闭眼摇头朗读,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运用多媒体,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其实质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对意境的一种再体验,再认识.诗歌意境的创造,常见的途径是缘景生情.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许多情感的记忆,诗人的情感体验,其实学生心中往往也有同样的情感体验.创造情景教学,就是要架设一道让学生能进入诗歌意境的桥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心与心对话,能够身临其境,无疑是一种感悟诗歌意境美的好办法.例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教师如果能用一定的方法唤起学生的这种体验,与诗人的心灵形成共鸣,学生自然就进入了对诗歌意境的体悟.比如用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电影《赤壁》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重温起宏大的战争换面,打动学生的心灵,或者让学生回忆,讲述故事中的细节,带着心灵的颤动来读这首诗,有谁不会被它深深的感染呢 不用教师多加分析,学生自然进入了意象构成的意境中去了。
另外,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的诗句,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在秋雨绵绵,秋风萧瑟的雨天引导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可以播放音频鉴赏资料,学生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让其形象感知诗人的处境雨情感。又如引导学生阅读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然后放映关玉秋的影视资料,学生就很容易进入画面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意境之中去.。
诗词教学,方法各异,如何让学生更快理解诗词内容,由被动学习诗词转为爱好诗词,再到随性所欲的鉴赏诗词,引导学生在“美景”的画面中去感知、欣赏、体味,甚至享受,这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探索的问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带“情”入“景”,于“景”品“情”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