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阅读中,老师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手段创设质疑情境,挖掘创造思维因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 独立思考,使其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运用 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看法或理论,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阅读可以培养和提高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起始和基础。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字、词、句、段的含义,必须经过理解的过程。而要保证理解的质量,就必须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善于从语言环境中捕捉内容的深刻含义,注意抓住作者的思路,应用已有的知识加以推敲。
2.提高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练、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概括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思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考查概括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词句或自己的话 ,针对题目规定的角度,以简单明确的文字表达某一部分的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而思路的理清又需要靠思考才能达到解决。这说明,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放在课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来看待。
4.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升华。阅读的实质是感受生活。“读”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体验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生活,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共鸣,读出新意。因此,在“大容量”的阅读中,学生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长期的知识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基,从而使阅读真正达到升华的境界。
二、阅读中主要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多角度理解。
高尔基说:“真正的读书,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阅读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如果没有感悟交流,那么贫乏的思想和淡薄的情怀,是任何再高明再新潮的教学技巧也无法替代或掩盖的缺陷。
传统的阅读教学较多的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忽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作想象的力量。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忌讳阅读时的理解误差,而要听听处于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学生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然后在碰撞中交流。这样学生理解作品,才不会一叶障目,而能把作品还原为“有机的整体”。
老师面对学生的各式各样的看法,不能放任自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使他们在理解接受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思想见解,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2.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中肯评价不同理解的才识,因势利导、拓宽挖深、求同存异,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动态中求得平衡一致。
所以,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
3.教师要准转换角色,不搞“一言堂”的传授,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真正的阅读应当是互动式的。
互动式阅读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学生都是有自我意识的成长着的生命体。教师不能轻易地以有知和无知看待学生,而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教学过程当作自己的生命体验过程。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中,教师放下了先入之见找回了自我感,学生摒弃不成熟的观念也找回了自我感,教材也被作为真正的参与者而解放出来。
4.不追求表面形式,重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新课改中, “合作学习”被作为一种新形式搬上课堂,但要注意设置讨论题,一定要新颖、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所以真正的阅读不是对文章表面义的分割,而应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阅读教学实践
语文有文体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点,所以不必对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胆的取舍,在教学中各有侧重。我针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整体感知,深入挖掘。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的材料很多但多而不乱,就是因为有一条情感的主
线贯穿始终。要理解散文的主旨就要进行整体感知,有我阅读。
如《荷塘月色》一文,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读完文章的第一感受。
大部分学生的看法一致,觉得文章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描写,没有扣人心弦的跌宕情节,没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舒徐蘊藉。这时我请同学思考,用哪一个词概括全文最合适。在大家思想的碰撞下,我们选择了更为贴近的一个词“淡淡”。 是的,这里有淡淡的月光、淡淡的薄雾、淡淡的荷香、淡淡的哀愁。在寻找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理出作者心绪的线索。“颇不宁静”“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由此而知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但在荷塘却得到了片刻的喜悦。因为当沉醉在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时,作者可以什么都不想。在此阅读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作者又想到了《西洲曲》。思考一定要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分析,《西洲曲》主要描述的是劳动人民采莲时欢愉的场景。这里最突出的特点是自由。而这正是此时作者最想得到的,无论是眼前的荷塘还是古时的荷塘,都弥漫着宁静、自由的气息。通过阅读,学生链接了古今,真正走进了作者朱自清的内心世界。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激发联想,创造性阅读。
不朽的文章自然要有伟大的作者,更要有见解独到的读者。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不仅要解读文本,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阅读。
如现代新诗《错误》,先让学生根据诗歌大意结合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想象丰富,有的将主人公想象成一位闯荡江湖的侠客;有的把主人公想象成多愁善感的文人;有的以第三人称来写,有的以第一人称来写,还有的加入了对话和细节描写,将诗歌扩展为一个小故事。然后在返回到课文中,看作者是怎样用精炼、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并营造出这种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这节课老师并没有讲解什么,但通过比较阅读,同学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此外鉴别出了想象的优劣,更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感同身受,有我阅读。
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
的情境中,深入的体会,这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意境,就是附着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感受诗人的情感。古今人类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诗人的情怀,就要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正是所谓的有我阅读。
在诗歌教学中我十分强调这一点。如诗歌单元“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律诗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同学先将自己放置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人生际遇中,抓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写在被贬、羁旅时,往往是孤独、感伤的;写在朋友相聚时,多是欢乐的。再通过诗人选择的意象,看情感的指向,如“孤舟”“危樯”定是苦闷、惆怅的。在阅读中要注意诗歌的关键字,如“孤”“独”“旅”等等,以及“天山”、“琵琶”等词,我们便可知道诗人是在异乡漂泊,还是在塞外风尘中,这对把握作者的感情抒发也十分有效。同样,现代诗歌也需要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诗歌中。只有试图身临其境,想象自己置身于“鹰击长空、鱼翔浅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湘江秋色中,才能体会到诗人博大的心胸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凌云壮志。只有感同身受,才会理解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因为当你面朝大海时,永远无法看到身后的春暖花开,也才能感受到在不可调和的现实与理想间,海子的两难选择、两重悲哀。
4.寻章摘句、无我阅读。
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是文言文,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而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在凝炼着智慧、积淀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闪耀着先贤们思想光芒,所以文言文不仅有必要学,更要学的深入、透彻。
语言的传承也有着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为了解决文言文阅读的难题,我首先从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分入手。在讲授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方式和词类活用的规律。在学生的头脑里先构建起文言的建构方式,解决读懂的问题。课堂教学时,每一句都由学生翻译,做到“信、达、雅”,力争对每一个字都有确切的解释。每一课讲完后进行巩固,试卷上的内容既是对学生掌握程度的检查,也是对每课重点的归纳总结。一卷在手,重点一目了然。同时训练学生,脱离了课文也能对文中的句子做到正确的解读。达到寻章摘句、无我阅读。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文章的内容、写法和技巧也就更为简单了。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由衷的说文言文不再是“天书”了,越学越简单。
5.师生互动、研究性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部分必选鲁迅的文章。但是学生总觉得鲁迅的文章太乏味,一学鲁迅的文章就无精打采。针对这种现象我尝试进行了研究性阅读“走近鲁迅”。请同学从鲁迅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等文集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本进行深入的阅读。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能力,通过阅读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阅读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