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创新的三步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624 日期:2023-09-03 来源:论文网
多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说,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作文创新!创新作文!怎样作文?怎样创新?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积累 赏析 背诵
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或是勉强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枉然。著名“新语文教育”代表人,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老师2006年6月22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举三为主与强化诵,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有大效,而在当代所谓的创造,创新,创意中被丢弃否定了。结果,创造因缺少根基而只能在花样翻新上左右摇摆,创新因缺少积累而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而只能是雕虫小技的表演而已。”
因此,平时勤于积累,重于积累 才是打开写作源泉、 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二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
1.走向社会寻“活水”
李白游历全国名胜佳景,写出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学生禁锢在校园,作文只能搜索枯肠。为了开拓视野,捕捉素材,学生必须走向社会,寻找“活水”。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研究、观看电视新闻等媒体,学生耳闻目睹新人、新事、新变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走向社会,不尽活水滚滚而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
2.订阅报刊拜先生
读是写的基础。韩军老师在《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强调:“若熟诵100篇古文、200篇白话文、300篇古诗词,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绝不成问题。”中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课本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事实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括数、外、理、化等各科中的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订阅书籍报刊杂志,不仅能积累语汇,也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此外,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所读的优秀作文选也是不可忽视的材料来源。在阅读中积累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描写精彩的段落、精美词句、富有哲理性的语句等,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纵观古今,巴金读背《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因此,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积累。
3.“采珠积贝”奠基础
“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和做笔记结合起来。每学期开学,可要求每个学生备一个精装日记本,分类摘抄自己所读过的精妙语句和精彩段落,日积月累,采来的“珍珠”变成了“锦囊”,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知识面,还为写作奠定了语言基础。
韩军老师强调:“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同时,韩军老师又指出:“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
摘抄、积累的东西要通过诵读把它及时的“消化”掉。

消化不良或不消化,等于“完璧归赵”,没积累。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本中的范文进行必要的作文引导,教给写作的方法。作文课上,教师可选取满分作文选中的例文,分步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和借鉴范文中的“亮点”,学习同龄人的作文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赏析文中的精妙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入模”训练。
二、模仿 求同 入格
朱熹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话强调了模仿在作文中的作用。模仿是训练作文能力的最基础的形式。在技巧上,模仿是学样入格;在思维上,模仿是求同思维。在教学中,提供范文、例文,能形象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正确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例文,使他们在学中得以启发,是提高提高他们求同入格的有效途径。无怪乎唐朝大诗人杜甫要说:“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多读不仅能积累,而且能领悟笔法,求同学样。可见熟读范文,求同模仿对指导作文有特殊的功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模仿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大致分四步:
1.仿文句
这是作文的起点。先由简单的叙述句,到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表达的句子;由单句到表达思想缜密,逻辑性较强的复句,坚持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学生定会有收益。
2.仿文笔
中学语文课本,名篇名家集锦,风格千姿百态。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饱含着人生哲理,朱自清的《春》中充满了诗情画意,鲁迅的杂文“冷嘲热讽”如投枪似匕首,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让学生从名家名笔中多仿多练,就可以避免为文淡而无味,表达无力的弊病。同时,作文课上,还可以选取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加以赏析和评议,多角度多方位的引导仿写,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仿章法
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的各种结构方式,均让学生一一仿写,便可使作文条理清楚,层次井然,结构完整。如学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就让学生仿照“害怕孤独—感受孤独—战胜孤独”的思路去写《恐怖之旅》等。
4.仿立意
学生作文立意不深,不新。往往是读了作品,有意识的模仿少。有意识的让学生模仿名篇佳作的立意,是解决学生立意不新的有效途径。如仿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散文诗的意境,以一草一木的衰盛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立意。
中学生不模仿是不行的,然而,也不否认,作文的“模式”训练,从本质上看还是比较“死”的。但训练的目的是“死去活来”。
三 质疑 求异 创新
模仿绝非生搬或抄袭。模仿只限于立意章法的启示,词句章法的点化学习。模仿无碍于创造,如果一开始就创造,又难免坠入迷茫的深渊。当掌握了常用之“模”后,一般作文已“合格”,这时要引导学生砸“模”,进入创造性的作文。因此,应当仿中有创,创中有仿,逐步由模仿进入创造。由模仿到创造是个渐进的过程,其关键的环节是诱导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才能写出不拘一格的奇文,发展创造性的作文能力。
由此,不难看出:作文教学中的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就是针对学生的思维规律,由求同到求异进入创造的作文能力的训练过程。有了学样求同的入格训练,才有创新求异的破格训练;反过来,有了创新求异的破格训练,才能把学样求同的入格训练引向深入。仿中求同,创中求异;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才能由模仿到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该说,这是切合学生思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的一条客观规律,值得探讨和研究。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