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一直是考生头疼的一道试题。究其“难”度,一方面在于诗歌本身语言的凝练性和内蕴的丰富、含蓄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很多考生没有掌握较科学的鉴赏方法。在这里,笔者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研究,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归纳起来如下。
一、对诗歌的题目要“用心”
这是因为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或是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是其写作思路,亦或是其行文线索,往往暗示着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因此,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可以帮助读者很快的把握住作品,才能进一步去感知诗人或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情感,或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或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据此再结合诗歌的主体进行分析,就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如张籍的《秋 思》诗题非常简洁,“秋”点明季节,“思”表明情感,一种思念之情。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则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
二、对诗歌作者要“留心”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也就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外化、物化的具体表现。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往往与他的人生观、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诗歌尤为如此,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往往都会在他的诗歌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如爱国忧民的杜甫才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才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缠绵悱恻。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追求隐逸,诗中有画;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而我这里所说对诗的作者要“留心”,是指在鉴赏诗歌时,一方面,不能完全抛开作者孤立的去理解作品,一定要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另一方面,在平时,应留心作家特别是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在鉴赏作品时,就能充分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三、对注释要“小心”
自诗歌鉴赏出现主观试题以来,为了避免猜题、押题,高考命题者避熟就生的命题意识逐步增强,于是,一些生疏的甚至鲜为人知的诗词曲登上了高考舞台。“注释”便作为试题的一部分便相应出现。然而,面对命题者给出的“注释”,考生往往忽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这种态度决然是错误的,既然出题者将“注”附在诗歌后面,肯定是有某种目的,决不可忽而略之。因为它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重要的钥匙。下面就简略谈谈注释的常见类型及作用: 一是题目注。此种注释主要用来解说和诗词题目相关的内容。二是作者注。用以交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等,此注释在理解诗歌“言志”的内涵上有着提示作用。三是词句注。这种注释最为常见,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解释作品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如全国卷Ⅱ的诗歌材料是王维的诗《新晴野望》,其唯一的注释为“氛垢:尘埃”,目的是使考生能顺利地读懂诗歌首联的意思,明白雨后新晴,空气清新,天宇静洁。四是背景注。它主要用来交代写作时间以及写作背景。如湖南卷王安石的七律《示长安君》,命题者给出的背景注是:“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仔细阅读注释之后,考生就能快速理解颈联“三年隔”“万里行”饱含的悲怆之情。
所谓“二意”是指意象、意境。所谓意象,就是指诗歌中倾注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解读意象实际上是解读诗人蕴含在诗歌中的志趣、情感。可以这样说,把握住了意象就是把握住了鉴赏诗歌的关键。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枯藤、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无不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而意境,则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往往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它们或雄浑开阔、恢弘高远;或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或深邃奇崛、朦胧渺远;或空蒙迷茫、苍凉悲壮;或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或宁静恬淡、清净悠闲;或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歌借助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看则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使读者被诗中无尽的情谊所感染。
总之,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无论是诗人的创造还是读者的再创造都是形象思维活动。诗人必须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同外界客观景物相统一,读者必须借助客观景物感知作者的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务必要抓住诗人与读者的桥梁——意象、意境,并以之为突破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住作品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也才能在考试中稳操胜券。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三心二意”破密诗歌鉴赏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