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404 日期:2023-09-01 来源:论文网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是要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来达到的。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学习课本。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接受和欣赏,感悟语言的魅力和规律,积累语言的材料,学会理解和表达,达到对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感悟,进而将个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意志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再这个过程中得以发挥,同时在精神家园的寻求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陶冶,精神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很好发挥无声教育的作用,让我们的学生心里充满阳光,在读书中找到乐趣,逐渐成长。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课外阅读,大量的阅读积累,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要还其语文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读书中识字、认词、感悟句子及修辞。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将课本切割,将自己咀嚼过的东西喂给学生,让学生味同嚼蜡,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里也强调:“语文课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在新型的教学观念下,兴趣教学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但效果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令人满意。如何真正做到兴趣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对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产生个人兴趣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当代学生特点,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当代的高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够稳定、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如在教学《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有一学生提出侯生年已古稀,本已可终享天年,以他的智慧成熟,为何甘愿为信陵君赴死?这个问题真是太精彩了,它包含了有效问题的诱因,我首先赞赏了学生的新思路,及时抓住并进行点拨提问:“他为何以垂暮之年,要为信陵君卖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就侯生北向自刭的原因,各抒己见,在同学们思想的碰撞与感情的共鸣中,课堂自然亮点闪烁、精彩诱人了。从而也就把握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文章中心和内中潜寓的人文观念和民族文化精神,进而让学生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例如,我在上《我与地坛》时,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回忆并启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打动你们的?”学生回答:感人的事迹。我紧跟着问:“那么他这种在抒写事情的同时倾注自己的情感的方法概括叫什么?”学生回答:叙述中抒情。我接着问:“那么我们新学习过的《陈情表》呢?”这一问,学生活跃起来了,纷纷回忆,找到了相似的篇目,初中学过的《背影》,上学期的《项脊轩志》,回到本文,共同特点都是寓情于事,在平实的叙述中饱含作者真切的深情,此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求同比较,举一反    三,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也有人说过“在诗歌的国度只有飞”,不仅诗歌教学如此,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如此,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透过诗人写下的一句句饱含情感的话语去想象诗人所处的的情境,从而更好的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多年来,教师只是注重死板地讲解,扼杀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最终,学生都成了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的学习机器,对书籍也就失去了兴趣。新课程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因为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心理需求、知识基础、生活视野等差异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所以,他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每个学生都会获得各不相同的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并且尊重学生的感受,因为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创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就会自觉地走进书籍,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
     文学经典作品,它会给学生打开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广阔天地,因为文学记录着人类的生活,表现着人类的情感,显示着人类的生活经验,通过阅读,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的生活情趣的和探索意识,从文学作品了解人类自身的实践动机、人生冲突和价值表现。通过阅读中外古典名著,学生可以了解作品中当时的历史、经济、文化、民俗等等,从侧面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变迁,更可以体现他们不同的理解。由《红楼梦》学生看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的原因,可以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可以看到女性世界的不一样的一面。由《水浒传》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宋朝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也可以表达对李逵这样的“淳朴的嗜血者”的复杂情感。由《西游记》学生可以看到当时人们信奉佛教的现实和人们改造自然的理想,也可以看到师徒四人身上的不足,从而改进自我。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知识,得到了艺术熏陶,尤其是他们在自我的理解中加强了他们对阅读的喜欢,对生活也有了真正的认识和判别,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就会自觉走进书籍,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之中,乐在其中,并且乐此不疲,从而真正地走近阅读。
     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句空话,只要我们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