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401 日期:2023-09-01 来源:论文网
     只要你上网,输入“自杀”搜索,这样的帖子左一条右一条。
     每当看到这样的报道,总令人无限悲恸。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世人面前以如此的方式消失,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就奇了怪了,他们为何如此不尊重他人,不珍视自己,这一幕幕悲剧为何会上演。以上几例,有共同点,他们都很年轻,甚至在校学生,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他们有的无情地伤害他人,令人发指;有的毅然决然抛弃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及社会,这个世界如此不值得留恋?!连死都不怕,他活着还怕什么?!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再说,当今中国也不至于逼得学生非得去自杀吧,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责任重大。
     再看看那些歌星、影星、运动明星,有了一些钱就加入外国籍,将在国内赚到的国人的钱带到外国去买房置业,还在网络上爆炒;一些女星专嫁境内外有钱老头。
     一些人当了官,行贿受贿,疯狂敛财,裸官,外逃,不在少数。另,2009年12月28日前,不足一个月内各地连曝5名官员自杀(扬子晚报)。
     不少名牌大学毕业生,不是留在国内,而是滞留国外,又有多少学成归国报效祖国?!难道今日之中国,比当年钱学森、李四光等归国时还艰难?
     封建时代的私塾尚且能培养出“精忠报国”的岳飞,“九死一生”的文天祥……吾辈该做何等感想?!
     商品化、城市化、全球化……物欲横流,诱惑无限,整个世界成了金钱开动的一部机器。新概念不断出现,竞争、压力、校漂、啃老、蜗居、蚁族……人仿佛不是个人了。
     还是借用国防大学张召忠教授的一句话来说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快得让部分国人将魂丢了,现在是该停下脚步招魂的时候了,我很赞成这句话。
     社会的问题不是单纯靠教育来解决的,更不是靠哪个学科来解决的,但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尤其是语文老师,因为“文以载道”,学生在校期间,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让他们热爱自己、父母、他人、自然、国家,学会快乐、坚强、感恩、创造、回报。我们不能只是去引导学生应试,而更要塑造学生的灵魂,方法就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 回顾过去
     回眸建国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其中出现过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向:
     一种是关门办学,即完全是为了应试,让学生死啃课本而脱离现实生活,所谓“一心苦读圣贤书”。
     一种是“开门办学”,即完全是为了政治和生产,让学生抛开课本而直接从事生产或者不断开批判会,写大字报,所谓“与三大革命实践相结合”。
     教育教学的实践结果表明,两种倾向都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种带来的后果是,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成天字词句章,学得恨呆,知识面很窄。应试升学成了学校和学生最高的目标。
     第二种带来的后果是,生产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教得很散,学生学得很碎。知识不成体系,眼前的生产成了学校和学生的唯一目标。
     回顾过去,前车之鉴。
    二 正视现实
     目前,不少地区,不少学校,不少领导,十分推崇所谓“全天候封闭”管理。让学生与外界几乎隔绝,来避免外界不良影响。但同时,在四角的校园里,在四角的教室里,在四角的宿舍里,磨掉了个性的棱角。在考试的压力下,在激烈的竞争中,带着父母的唠叨,听着老师的叮咛,进行着大量的高难度的机械训练。
     小说,禁;杂志,禁;电影,禁;电视,禁;社交,禁;实践,禁……
     家长,禁;老师,禁 ;领导,禁……
     总之,只要不是考试的内容,都得禁,都来禁。
     请问,李白、杜甫,钱钟书、韩寒……都是这样教出来的吗?!
     现在,山东、江苏率先改革,情况可能有所好转。
     正视现状,令人担忧。
    三 呼唤变革
     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更深入更显现,中国将更融入世界,学生将面对五彩但炫目的世界,传统的经济将为知识经济所取代,国际间的合作将日益密切,竞争将日益激烈。这样,人文素养对一个人来说将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语文应试得高分,而要塑造人。塑造美的灵魂,形成独立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形成不屈的性格;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形成独立学习,使用语言进行创造的能力。
呼唤变革,时代需要。
    四 设想未来
     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应教给学生良好的心态,智慧地、从容地面对生活。
     为了这一目的,有必要拓展语文教学空间,特作如下设想: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课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它是知识的载体,是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载体。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它为中心,但不只字词句章的学习,而要以此为中心辐射古今中外的生活及相关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憧憬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
     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词,就应引导学生像伟人毛主席那样,从小就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在逆境中锤炼成长,为国奋斗,心胸广阔,志存高远,争当时代弄潮儿。让学生讲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感人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爱戴领袖,无私奉献的豪情。
     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如意常十八九,有小灾,有大祸;有天灾,有人祸;有先天的缺陷,有后天的灾祸;有可以努力改善的,有怎么做也无能为力的。怎么办?海伦·凯勒给了我们答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每一天。感激我们的父母亲人,同学朋友;感激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青山绿水;甚至感激不幸灾难,给了我们磨练的机会。不怨天,不尤人;不气馁,不绝望。好好的活,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让学生明白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平和的心态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让学生搜集整理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她取得的傲人成就,在班级交流。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教学《项羽本纪》一课,项氏的姓来源于封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赐姓刘”,可见姓氏在历史上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姓氏是怎么来的呢?中 国 人 在 三 皇 五 帝 以 前( 距 今 约 五 千 年 ),就 有 了 姓 。那 时 是 母 族 社 会 , 只 知 有 母, 不 知 有 父 。 所 以 “ 姓 ” 是 “ 女 ” 和 “ 生 ” 组 成 , 就 说 明 最 早 的 姓 , 是 跟 母 亲 的 姓 。 夏 、 商 、 周 的 时 候 , 人 们 有 姓 也 有 氏 。 “ 姓 ” 是 从 居 住 的 村 落 , 或 者 所 属 的 部 族 名 称 而 来 。 “ 氏 ” 是 从 君 主 所 封 的 地 、 所 赐 的 爵 位 、 所 任 的 官 职 , 或 者 死 后 按 照 功 绩 , 追 加 的 称 号 而 来 。 所 以 贵 族 有 姓 、 有 名 、 也 有 氏 ; 平 民 有 姓 , 有 名 , 没 有 氏 。 同“ 氏 ” 的 男 女 可 以 通 婚 , 同 “ 姓 ” 的 男 女 却 不 可 以 通 婚 。 因 为 中 国 人 很 早 就 发 现 这 条 遗 传 规 律 : 近 亲 通 婚 对 后 代 不 利 。由此可见,孩子随父或随母而姓,都没有关系,它就是人的一个代号而已。
     2.营造浓郁学习氛围。古人云“开卷有益”,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橱窗延伸现实生活的空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物传记,世界名著,诗词歌赋,花鸟虫鱼,成败得失,纳米克隆,航天航空……博览群书,方能通古今,晓天下,知兴变,明己任,做生活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3.运用当代科技手段。恰到好处地使用收录机、影碟机、投影仪、多媒体、电影、电视等,如;
教学《登泰山记》这篇散文,因文章长,引经据典多,再加上大多数学生没去过,理解起来很沉重。如使用多媒体,从山脚到山顶,组合多个镜头,形象直观地展现泰山雄伟壮观的景致,“封禅”的历史仪式,皇帝将相、达官贵人的游历足迹、墨迹等,同时配上解说,学生理解起来轻松多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还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辛德勒名单》节选剧本,直接运用网络,下载同名电影,然后在教室播放。学生目不转睛,惊讶万分,然后结合课文讨论观后感,得出的结论是,战争的形式是摧残,摧残物质,摧残肉体,摧残国家秩序,更摧残人类的尊严和精神;战争的本质是掠夺,掠夺土地资源,掠夺人口资源,掠夺矿产资源等,一句话,掠夺财富。让学生明白,中国今天的发展和辉煌是用经历百年屈辱,几代中国人,几千万英雄的鲜血换来的。“宁为和平狗,不做战时人”说明,和平是多么的珍贵。我们应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发展,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比它永运是微不足道的。同时可以回顾课文《图片两组》及中东战争英美士兵海湾战争综合症来理解。
     4.加强课堂交流。可以穿插在授课中,也可以辟出一定的时间,讲述评价身边的人和事,或者历史上的典故。可以即兴发言,或者专题演讲。让生活的空间在无形中扩大。
     5.走出课堂(要适时、要适度、要可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曹雪芹没有重大生活变故,哪来巨著《红楼梦》?蒲松龄没有落魄生涯,哪来传世《聊斋志异》?高玉宝没有做长工的经历,哪来血泪《半夜鸡叫》?
     学生应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展现青春魅力。如:
     外出旅游。让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生活的情趣;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生命的真谛;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祖国。
     参观文物古迹。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古老灿烂,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
凭吊烈士陵园。让他们学习先烈的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做社会调查。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让他们利用长假做一次社会调查,对自己的祖父,父亲和自己三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做研究,写一篇调查报告,不少学生因此而知道什么是地主农民,什么是贫农雇农,什么是长工短工,什么是剥削压迫,什么是流浪乞讨,什么是国家独立民族自尊百姓幸福,把握时代的脉搏,热爱今天的生活。
     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认识劳动的艰辛,科技的神奇,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
     ……
     设想未来,管中之见。
     总而言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