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382 日期:2023-08-31 来源:论文网
    在提倡人性化的社会今天,各行各业都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的健康和谐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行为模式。教育作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承担着提升人、发展人、解放人的崇高历史使命。并且,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挖掘其人文底蕴,创设育人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注重文化内涵,追求美好的人生,塑造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在备课中体现人文性,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递者,把学生放在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状态。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可以说,很多教师只是完成了“教书”的任务,没有完成“育人”的任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育人”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观念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在备课中就要注重人文性教育的渗透,倡导民主课堂,营造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有独特自主的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素材的多元化反应。要由一个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
一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常常会把课堂上学生的“非标准答案”视为另类,甚至认为学生在有意捣乱。最终导致学生不敢对老师的答案提出质疑。没有“疑”就没有“问”,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沟通”的局面。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问题,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以点拨、引导和补充。所以,老师在备课中必须要考虑到一个问题的多样性,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 对待学生的独创性见解,要像对待初春的花蕾,要倍加呵护,积极引导,实现师生心灵上的沟通。
    二、充分重视和利用朗读,把朗读训练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一个平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在语文学习中把朗读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作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往往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一篇好文章就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都是名人佳作,文质兼美,有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独特优势。学生在朗读时,佳词美句喷吞于口中,存贮与心中。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以及种种文化积淀,都在学生心中流淌、沉淀。
    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学生体味到作者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学生体味到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朗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学生体味到作者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傲气,朗读朱德的《我的母亲》,会了解到母爱的坚韧顽强……通过朗读,学生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对学生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三、通过阅读教学,熏陶学生的美好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一本好书或者一篇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既是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让自己心灵成长的一个过程。阅读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就有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我们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 ;曾为朱自清的《背影》中介绍的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而动容,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而奋发,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流泪,为贾宝玉、林黛玉惋惜。窦娥的冤情、鲁宾逊的坚毅、 祥林嫂的不幸、堂吉诃德的可笑、于连的可悲等这些不朽的文学形象,曾无数次地震撼着读者。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无数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发,不管是“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
    四、通过作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作文其实就是说话,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鲁迅先生说,作文“固然要有精热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体现。可见,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应该让学生学会开阔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一次成功的写作往往是热情参与的结果。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心”(人文素质)与“言”(写作技巧)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追求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该树立起大语文观 ,使作文训练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的培养。毫无疑问,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应该能反映其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的提高。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1.引导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倾注真情实感
    好文章是真情的流露。写文章要提倡实话实说,要用真言写真心,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养成他们诚信与敢于说真话的习惯,这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真情流露的文章,教师要积极表扬、热情扶持、真诚欣赏,使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培养自尊、自信,从而影响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
    3.充分利用讲评作文激励学生
    学生作文,有好有差,但每一篇作文中教师都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也许是整篇文章构思巧妙,也许是一个片段精彩,也许只是一句话或一个词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把那些闪光点挖掘出来,咀嚼品味,感受思想,引起共鸣,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总之,语文学科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最能引起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本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涵泳、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思想,即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高屋建筑的人文视野,不良权势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李镇西语),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