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之后,语文教材调整本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但近年来,教材选文的“去鲁化”现象被炒得沸沸扬扬,显然已经超出了教材取舍的范畴,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惊而担忧。
中小学教材中,让几代人耳熟能详的鲁迅作品真的过时了吗?“去鲁者”的理由很多,如鲁迅作品文字艰涩难懂,学生望文生畏;时代感太强,与当代生活有严重的隔阂;鲁迅杂文中肆无忌惮的嘲讽和酣畅淋漓的痛骂呈现的是话语暴力,缺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温和、谦恭、宽容与大度;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太浓,缺少文学作品的亲近感。
鲁迅先生是从“知识阶级”中走出来的一个最大叛逆者,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早、最伟大的一位“平民知识分子”。他弃医从文,用犀利的文笔、尖锐的思想、大无畏的气概,唤醒了时代的觉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作品中那种追求民主自由、关注民族命运、针砭黑暗现实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去学习,去继承和发扬。尽管在某个时期,他的作品被后人刻意推向政治高度,选作中小学教材后,淡化本身的文学价值,一味强调斗争精神,但那只是一种“被意识形态化”。另一方面,如果真如“去鲁者”所言,选文要贴近现实生活,缩小时代隔阂,那浩瀚的古代文学典籍岂不都要被打入冷宫,永不得进教材?
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并不在于教材的频繁“变脸”,而在于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地从经典课文挖掘出新的内容,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与感悟。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拓荒者,无论小说、诗歌、杂文,作品十分注重现实内容与艺术形象的完美统一,人物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只有更多地浸润在这样经典的现代名家作品中,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近年来,对名家经典的“恶搞”、“戏说”之风愈演愈烈。北京某外国语大学一教授以《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为由,指出《背影》宣扬了违法行为和病态审美;沪上某知名大学一学者几经考证发现,鲁迅不仅暗恋被北洋政府杀害的左翼女大学生刘和珍,还和女作家萧红有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场面血腥,提倡以暴制暴,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应该“下架”,因为战争年代英雄们的精神已经过时,不能激起当代学生的共鸣;《水浒传》宣扬了黑帮间的恶斗,《红楼梦》描绘了一群少男少女间的早恋。这样颠覆经典名人的“闹剧”尽管荒唐至极,却推动了“去鲁风”愈演愈烈。
凡是经典文化都是人性和思想的最好结晶,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精神,需要世代相传。退一步说,鲁迅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存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替代作品有这样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当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代了《阿Q正传》,当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替代了《孔雀东南飞》,当刘翔、桑兰替代了小英雄雨来和江姐,“芙蓉姐姐”的故事选入阅读教材就真的不足为奇了。难怪有人担心,跟随这股“去鲁”风之后的教材“大换血”,不要造成一代人的精神“贫血”。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爱之敬之也罢,骂之去之也罢,鲁迅先生的灵魂和风骨永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也谈中小学教材的 “去鲁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