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问的质量非常重要,这些问题既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提示,更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而所提问题的覆盖面,知识的拓展度,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精心的设计。亮点:问题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优化,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演绎情景、发散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大胆的去想象和创作。误区:提出的问题如果不优化,容易出现“泛问”或“答不出来”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吸引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倦怠心理,消磨主动精神和学习积极性。 (四)综合参与导入法。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拓展性是美术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可以拉近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距离,柔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诗歌朗诵、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来营造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的艺术氛围,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表现方式创造性的表现展示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共鸣,藉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信心。亮点:综合参与的方法在导课时如能运用适当,的确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譬如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对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有帮助。学科之间的综合一定要以突出本学科特点为主,也同样忌讳喧宾夺主。尽管有人说“音乐是世界语”,但美术课导入中的音乐所起的作用只能是“润滑剂”,与本课内容必须水乳交融,和谐共鸣。教师不能随便配一首曲子来点缀或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去插配音乐。在运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引发兴趣,创设再现情境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些都是陪衬,彰显学科特点才是美术课堂的主旋律。
(五)、利用谈话导入。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学习《速写日记》时,我设计的导入是:"同学们都写日记,日记能够记录当天发生的有兴趣的或感受最深的事,那么,既然我们都会画画,为什么不能给日记配以简单的画面,使日记更直观、更形象呢?"简洁的一句话既点明了速写日记是在日记上配画的课题,又以一个反问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要尝试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板书课题---速写日记,接着就利用文字日记和速写日记的范图,让学生观察,让他们说说,文字日记和速写日记有什么不同(前者只有文字,后者既有文字又有绘画)?再问这些绘画是干什么用的?学生会很快回答:"是为了表现文字内容的。"这时,教师小结:"文字日记与速写日记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现和记录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或重大的事情。但速写日记比文字日记表现得更直观、更形象。"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速写日记的课题意思,而且通过范图和启发分析,加深了他们对速写日记表现特点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愿望,为学好创作课《速写日记》打下了基础。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六)、利用想象导入。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较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在二年级上册《想象中的花》中,我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我们生活在花的世界里,周围都是花,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的样子呢?学生被老师的话题吸引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这样空气就会变得很好,周围都很香……接着老师再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房子建到花里,会变成怎样?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有的说:我把家都搬到花里,每一个花朵就象一个房间一样,每个人都可以住得舒舒服服的,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有的说:我把房子建到仙人掌里,那么小偷就不敢来偷东西了……。一连串的大胆构思,给画面增添了色彩,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并把自己的创想用笔表现了出来。
(七)、利用实录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课间活动用摄像机录下来,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观察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场景。如教《操场上》时,我就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课前让老师把学生的课间活动用摄像机录下来,编辑成"学生的课间活动"实况录像,课堂上放给学生观看。观看中老师提问:在录像中你看到同学们都在干什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生回答:踢毽子、打沙包、打乒乓球……是在课间十分钟,在校园里。老师小结:对!这些活动都是在紧张学习之余开展的,它既能消除大脑疲劳,又有益于身体健康。你喜欢这些活动吗?同学们高兴得回答:喜欢!老师提出要求:既然同学们喜欢,那么我请同学们重新观看一遍录像,观看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记忆说出你所喜爱的活动中的人物动态形象和活动规律。待同学们一一回答后,老师说:好!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绘画创作课《操场上》。这样的导入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八)谜语导入。学生有一定的内在知识和喜爱谜语的特点,让学生的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可以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例如:在《漂亮的钟》里,我是这样导入的:“走起路来滴滴哒,每天叫我早早起”学生一听,有的就说是钟,有的却说是公鸡。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猜的理由,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闹钟的外形和特征都说了出来。我还紧接着学生的话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有趣的闹钟,如果让自己当设计师,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闹钟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除了直接的猜谜以外,还可以让学生猜动作。例如:在二年级绘画《小小运动会》中,在开头的时候,我让学生看表演猜动作。教师做一些打球、跳远、跳绳等动作,让学生观察,说说。学生表现得非常的积极,并说出了每个动作的特点。后来,我还让学生出来表演一些动作,让学生继续的猜。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
(九)故事导入。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听的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加的喜欢。在美术课的开场白中,故事成为了重要的角色。在一年级的折纸《变脸》中,我自编了一个故事《洋娃娃旅行记》做开场白,一边讲故事,一边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折纸,看着洋娃娃的脸开始的时候是开心的,后来一变就变得流眼泪,又从流眼泪变成笑咪咪的。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很有趣,学习的兴趣一下就来了,个个都想做一个。教师马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制作的方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十)游戏导入。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更受学生的喜爱,如果在课堂的开头加入一些游戏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受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在《猜猜我是谁》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让学生们猜猜戴面具的小朋友是谁。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猜了起来,非常的活跃。我随即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游戏活动中需要制作面具”,引发学生学习面具制作的动机和兴趣。学生对面具起了很大的兴趣,积极的探讨制作的方法,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知材料的运用, 并针对面具范例进行局部制作方法的分解,突出撕的技巧。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学生投入到制作的乐趣当中。 美术课常规教学的课程导入更多的形式和方法,还有赖于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去升华……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选择的形式如何新颖,使用的方法如何多样,彰显学科特点始终应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美术学科教学贯穿始终的准则。
【
参考文献
]【1】《享受与幸福》----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陈和良.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邓襄一中李红霞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