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主学习的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9594 日期:2023-08-23 来源:论文网

摘要:新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倡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 新课程 课堂教学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已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二是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三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可以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有效组织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手段,它是实现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捷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自我确定自主学习是有教师帮助的,主要是在班级中完成的,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习者自我确定,这正是Ⅸ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既可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又可以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2 、学习动机自我驱动

学生有“我要学”的内在动力,对知识的需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生有充分的自我意识,他明白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明白自己有选择教育的权利,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意味着学生有基本的控制意志的能力。

  5、学习策略自我调节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更喜欢与人交流。这两种认知风格都不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比较偏爱的、比较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要让每个学生有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4、学习过程自我调控

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通常由于知识较少,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的训练,在学习和自主学习两方面的进展必然都很缓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就可能要花比传统教学中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指导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的后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会将自主学习的策略内化,使之成为自动的过程。此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会明显缩短,学生会自动地,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5、学习结果自我评价

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传统教学中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是由教师复述一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应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生自己总结时,会比较不同的思考方法,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而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正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对逐渐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学科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自主学习是在学生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是学生有计划的、主动的、灵活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自主学习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决问题。教师先让大家齐读题目(有的老师索性自己读题给学生听),然后与学生一问一答地展开分析,当学生非常明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后,就让学生开始“做”题。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其实,学生开始做题是从读题开始的。除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识字,教师有必要解释以外,高年级的学生都应该从读题开始,独立地解决数学问题。

  2、积极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

当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怎样,教师都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只要学生自己去动过脑筋,即使没有解决问题,也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同学交流。

  5、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当学生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常常表现出水平的差异。

  有些学生能比较快地解决问题,而有些学生则解决得较慢,无论是哪一类学生,教师都应该培养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习惯。有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后,认为没有事情可做,就等待教师的评价,而没有去认真地检查,更没有在检查的基础上自觉地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4、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与自己的同伴去交流,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精神。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差异,不同的方法可能适合不同的学生,教师不要由于自己的偏好而强迫学生喜欢某种方法。应该让学生明确,不同的人可以喜欢不同的方法,不要把自己喜欢的方法强加给其他同学。

  5、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要求在班级授课制下解决数学问题,要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客观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时,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必定是多样化的,教师的教学不要把这本来多样的现象变成“一样化 。但同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6、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绝不是取消教师的讲授.要警惕在提倡教师角色转变的时候.否认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指导作用.注意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中适时的指导、讲授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如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呢应在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 的心理状态,· l l4 ·即求知欲十分强烈,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又活泼的境界之时,教师讲授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此时的效果最佳。讲授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抽象性较高或技巧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思维过程常常受阻,在这紧要处,教师的讲解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信通过我们的探究与思索,我们的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惟书、不惟上,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