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颈病变 电热圈环切术
本院自2004年10月开始采用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治疗宫颈病变,到2007年5月止共治疗患者455例,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于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455例患者。年龄21~59岁,平均35.99岁,其中20~29岁48例,占10.55%;30~39岁287例,占63.08%;40~49岁113例,占24.83%;≥50岁7例,占1.53%。有5例患者尚未生育,其余450例均为经产妇。上述患者多因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不适、腰骶部坠胀、性交出血等就诊。妇科检查时发现宫颈病变:宫颈轻度糜烂合并宫颈肥大或多个纳氏囊肿27例,占5.93%;宫颈中度糜烂57例,占12.53%;宫颈中度糜烂合并宫颈肥大84例,占18.46%;宫颈重度糜烂96例,占21.09%;宫颈重度糜烂合并宫颈肥大146例,占32.08%;宫颈管赘生物9例,占1.97%;宫颈湿疣5例,占1.09%;其他(如宫颈管黏膜外翻、宫颈因产伤而致形态失常、宫颈肥大并多个纳氏囊肿等)31例,占6.81%。
2.术前病理学资料 术前有4人无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拒绝送检),其余451例均有宫颈刮片(传统巴氏分级)或者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宫颈活检结果(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其中巴氏Ⅱ级57例,占12.52%;TCT报告示炎症反应28例,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ASCUS)8例,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8例,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1例,分别占6.15%、1.76%、1.76%及0.22%,宫颈活检示慢性宫颈炎125例,占27.47%;慢性宫颈炎伴鳞化69例,占15.16%;慢性宫颈炎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活跃10例,占2.19%;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9例,占1.97%;CINⅠ71例,占15.60%;CIN Ⅱ48例,占10.55%;CIN Ⅱ~Ⅲ5例,占1.09%;CIN Ⅲ3例,占0.65%;宫颈息肉7例,占1.54%;宫颈腺瘤样增生1例,另有1例为宫颈肉芽肿性炎,结核不能除外。其中术前病检CIN Ⅱ~Ⅲ及CIN Ⅲ患者共8例,此8例中有5例尚未生育,其余3例患者坚决要求行LEEP术。
3.手术方法 月经干净3~7天行LEEP治疗。术前须行血常规、凝血图及白带常规检查等。术中根据病变范围及CIN级别选择不同型号的电切环,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并于碘液不着色外0.3~0.5 cm进行环切,以宫颈自上而下,缓慢均匀连续移动电极,切除宫颈组织。若病变面积大,可分次进行,直至切除全部移行区病变组织。宫颈深度0.4~0.7 cm, CIN Ⅱ~Ⅲ宫颈深度达1 cm以上。切除组织物贴标记送病检。宫颈创面用球形电极电凝止血。术毕时宫颈创面予碘伏带线棉球压迫止血(24小时内取出)或宫颈创面予云南白药粉、明胶海绵止血。术后观察阴道排液量、出血量,并分别于术后4周、8周、3个月、半年、1年等时间随访,检查宫颈创面愈合情况。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为宫颈体积缩小,宫颈光滑,糜烂面及纳氏囊肿消失。
结果
1.术中及术后出血情况 LEEP手术时间短,绝大多数病人出血少。术中出血<30 ml者共432例,占94.95%。出血>30 ml者共23例,占5.05%。其中有3例出血达50 ml,4例出血达100 ml左右,这7例患者均留院观察,并予宫颈创面填塞碘伏纱条及明胶海绵,于24小时内取出纱条,见宫颈创面无活动性出血。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阴道排液量,并于术后10~15天开始出现少许阴道流血。有37例患者(8.13%)术后半个月左右出血量多,似平素月经量,给予局部云南白药纱布填塞止血好转。
2.术后病检结果 在45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术前已行宫颈活检而拒绝术后病检,其余451例患者均常规病检。1例术前为宫颈腺瘤样增生,术后为宫颈原位腺癌。1例术前为CIN Ⅲ,术后为宫颈原位鳞癌;另有1例术前为CIN Ⅱ,术后为CIN Ⅱ~Ⅲ;术前宫颈活检CIN Ⅰ71例,有22例降为炎症;而术前CIN Ⅱ、Ⅲ级别者,有9例下降。其原因在于术前阴道镜多点活检把可疑病灶切净,致LEEP术后病理降级。其余患者术前与术后病检结果基本相同。
3.术后随访 术后1个月复查414例宫颈创面完全愈合;38例于术后2个月因宫颈口有少量柱状上皮显露或外翻,再次予小号环形电极挖除宫颈管炎性组织。以上452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临床治愈,宫颈光滑,色质外观无异常。有2例患者因术后病检为宫颈原位癌行子宫切除术,有1例患者因CIN Ⅱ~Ⅲ坚决要求行子宫切除术。对CIN患者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TCT,全部为炎症反应。452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宫颈管狭窄、粘连。
讨论
慢性宫颈炎是已婚妇女常见病、多发病,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浸润性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阻断宫颈癌发生的重要环节。因而应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病变,寻找一种方便、可靠、满意的治疗方法,是妇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高频电波刀用于妇科宫颈病变——宫颈环形电切手术由法国学者Carfier1981年首创,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新型的切除大块组织的电切疗法[1]。
1.LEEP刀原理及对病理组织的影响 LEEP刀由电极尖端产生超高频电波。接触组织时产生阻抗,吸收电波产生高热,完成各种切割止血目的。它与传统电刀不同,传统电刀由电极本身产生阻抗电流,通过产生高热达到手术目的。LEEP术后病理组织标本虽有热效应痕迹但无炭化现象,故不妨碍病理结果的判定。
2. 适应证及禁忌证 LEEP指征为:①慢性宫颈病变:如久治不愈的宫颈中重度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宫颈纳氏囊肿,宫颈湿疣等;②持续CINⅠ或者CINⅠ随访不便者;③CINⅡ、Ⅲ的治疗;④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或有症状的宫颈外翻;⑤怀疑早期浸润癌或原位癌,为明确诊断,确定下一步治疗等。LEEP禁忌证为:①生殖道急性炎症;②妊娠;③已确诊的子宫颈腺癌或原位癌;④阴道、宫颈解剖结构异常;⑤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3.LEEP术需注意的问题 ①防止术后宫颈管狭窄:锥切不宜过深(≤18 mm);术后感染和术后出血时间长也是造成狭窄的原因,因此术前应排除和治疗阴道及宫颈感染,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②适当掌握切除速度:切除速度过快,出血多;切除速度过慢,时间长,热损伤大,脱痂出血机会增多。③应让经培训后的专职医生进行操作,包括规范化的术前诊断程序(子宫颈刮片、TCT、阴道镜、活检病理)及适应不同子宫颈病变的LEEP活检术和LEEP锥切术。④切除边缘尽量超过正常组织1 mm以上,从而达到减少漏诊漏治的目的。⑤术后定期随访,尤其是CIN患者。
LEEP具有快速简便、廉价、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切除组织面积大,切除标本边缘无炭化,不影响病理诊断且较术前活检取材全面,而且病人无痛苦,不需要麻醉,术后在短期内可恢复正常的鳞柱交界,宫颈质地不变硬,无疤痕形成,不影响妊娠和分娩,保留生育功能,对宫颈肥大、外口松弛、颈管外翻、宫颈陈旧性裂伤等同时进行整形,达到圆润、美观的效果。具有诊断及治疗双重疗效,在宫颈疾病治疗中安全有效,是治疗宫颈病变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2]。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55-1761.
[2]张雪玉,王凤连,单翠萍.LEEP联合α干扰素栓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