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减泻白散治疗小儿痰热咳嗽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0474 日期:2025-07-28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减泻白散治疗小儿痰热壅肺型咳嗽的疗效。方法 321例痰热咳嗽患儿给予加减泻白散辨证治疗。结果 治愈297例,占92.5 %;好转13例,占4.1 %;未愈11例,占3.4 %。总有效率为96.6 %。结论 辨证使用加减泻白散治疗小儿痰热咳嗽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小儿痰热咳嗽;中医治疗;加减泻白散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症,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结合甘肃省的地域特点,临床辨证多为痰热咳嗽。笔者导师史正刚教授运用自拟加减泻白散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21例均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患儿,其中男207例,女114例;年龄6月 至15岁,其中&<3岁28例,3~6岁183例,7~10岁83例,&>10岁27例,其中以3~6岁为多;病程大多2 d以上。临床症状:咳嗽痰多而黄,或黏稠难咯,以晨起或/及夜间为重,或有发热、烦躁,或伴鼻塞、流稠涕,或胸部不适,寐不安、纳食减少,大便干或便秘,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指纹浮紫。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I~II度肿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或无异常。X线肺部检查无异常,或见肺纹理增多、增粗或紊乱。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1]中咳嗽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确定诊断及辨证分型。(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2)好发于冬春季节。(3)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散在的干、湿性啰音。(4)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咳嗽、痰黄白稠黏、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痰热壅肺证。

  1.3 治疗方法

  给予加减泻白散煎服。药物组成:旋覆花8 g、桑白皮8~10 g、地骨皮8~10 g、杏仁8~10 g、枇杷叶8 g、鱼腥草12~15 g、桔梗8 g、前胡8 g、浙贝母10 g、冬瓜仁10 g、焦山楂8 g、甘草8 g。随症加减:发热明显加石膏10~20 g、知母8~10 g、青蒿8~10 g(根据病情选其中1~3味);烦躁不安加钩藤8~10 g、僵蚕8 g;鼻塞流涕明显加辛夷8 g、苍耳子8 g;痰多加法半夏8 g、胆南星8 g;纳差明显加六神曲8 g、炒谷麦芽各10 g;咽痛、扁桃体肿大、舌红明显者加竹茹8 g、天竺黄8 g、虎杖8~12 g、夏枯草10 g、忍冬藤8 g;咳重欲呕者加代赭石10 g;大便干或便秘者加生大黄6~8 g、决明子8 g;咳嗽伴喘者加紫菀8 g、地龙8 g;胸痛者加枳壳8 g、郁金10 g;外感症状明显者加荆芥8 g、防风8 g。3岁以下,2日1剂,水煎少量频服。3岁以上,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4 d为1个疗程,未愈者连续治疗2~3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抗感染药及止咳化痰药物,忌食辛辣温燥刺激的食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1]

  治愈:咳嗽消失,听诊干湿性啰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好转: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未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2.2 结果

  治愈297例,占92.5 %;好转13例,占4.1 %;未愈11例,占3.4 %。总有效率为96.6 %。病程&<2周,多数患者1个疗程即愈;病程&>2周且&<1月,2~3个疗程基本治愈;病程&>1月,均需3个疗程以上。

  3 讨论

  泻白散见于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原书记载:“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李时珍盛赞本方为“泻肺诸方之准绳”。关于本方之主治,诸家见解也不一致。一种认为主治肺之实热喘咳,如《医方考》中说“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另一种认为主治肺之虚热喘咳,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中说“方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咳嗽上气,身虚热者甚良”。考《小儿药证直诀》原书所载,此方既治肺之实热证,又治肺之虚热证。如钱乙云:“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欲饮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又说:“肺虚热,唇绛红色……虚热少用泻白散。”

转贴于

  《温病条辨·解儿难》关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的记载。认为小儿五脏六腑,尤以肺、脾、肾三脏功能未发育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小儿卫外机能未固,外邪每易由表而入,迅速传变。小儿属“纯阳”之体,心肝有余,又外感之邪无论寒热,多随风而入,风为阳邪,化热最速,因而风寒咳嗽历时短暂,迅速入里化热,出现痰热壅肺。此外,感冒后失治或治疗不当,易致热邪留恋,郁结于肺,继而化燥伤阴,或燥邪稽留,肺津受损,使肺失宣肃,或肺热炼津成痰,而痰热郁肺,形成风热痰郁肺,或肺阴不足而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常,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因感冒而引发咳嗽久治不愈,临床极为常见,有的甚至迁延数月之久,现代医学治疗颇为棘手,此时抗生素不仅不如急性期应用有效,反而容易影响脾胃,甚则损伤正气,而中医诊疗常可得到较好的疗效。

  笔者认为,感冒引发的咳嗽及久咳不愈,治疗时应抓住4点。一是宣肺。通过宣肺以疏散外感风寒、风热和燥气,从而祛除邪气,消除病因,并可调理肺脏功能,使肺主气、宣发肃降的功能恢复正常而咳嗽自除。二是清肺。因感受风热温燥之邪或外邪入里化热,均易导致热邪留恋,痰热郁结于肺,使宣降功能失常,故宜清肺。三是肃降肺气。小儿原本肺常不足,咳嗽日久,虽外邪得以祛除,痰得以清化,然肺之气阴难免受损,此时临床医者多用补肺气、养肺阴之法,笔者认为,此时应注重肃降肺气之法,而不是急于进补。因为补药多为滋腻、黏滞之品,最易生痰留邪;而痰热虽化,但难尽除,补养之品不当,则前功尽弃;此外,肺脏本身具有肃降之能,此时运用肃降之品来加强其自身功能,配以少许清肺化痰之品来祛除余邪。药物常用紫苏子、葶苈子、白前、瓜蒌、旋覆花等。四是运脾消积。小儿脾常不足,冷暖不能自调, 乳食不知自节, 若积滞不化, 留中碍脾,脾失健运,水湿失于运化,聚而上泛于肺,肺失清肃, 气道受阻, 则咳嗽、痰鸣顿作。此时应佐以运脾消积之品,防其生痰。

  方中桑白皮泻肺热、止咳平喘为主药;地骨皮清泻肺中伏火,善退虚热为辅;甘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而且补脾益气;瓜蒌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浙贝母、枇杷叶化痰止咳、降逆止呕;旋覆花、前胡降气化痰、宣散风痰;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冬瓜仁清肺化痰、利湿排脓;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焦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健脾和胃。全方既无大苦大寒,又无辛温峻烈之品,药性平和,祛邪扶正同施,契合儿童体质特点,临床只要辨证准确,用之无不显效。但是对于咳声无力、或干咳无痰、体弱多汗、易于感冒、手足心热、脉细无力的虚证则当慎用或不用泻白散。

  总而言之,在治疗小儿咳嗽时要因时、因地、因人治宜,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准确辨证,治疗上主次有序,泾渭分明,重视调理脾胃,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更快地解除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戴慎,薛建国,岳沛平,等.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58-46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