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及其肺外并发症在小儿中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2006 年1 月~2009 年12 月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要原因收住景德镇市三三五医院的156 例患儿通过查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 例患儿中单纯肺炎85 例(54.3%),合并肺外并发症71 例(45.7%)。结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逐步升高,肺外并发症发病率较高。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nd the incidence.
Methods On January 2006 ~ 2009 December to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as the main reason in changfei group 335 hospital 156 patients receive children access to medical record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156cases of pneumonia in children with pure 85 cases of (54.3%), merger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71 cases (45.7%).
Conclusion Pneumonia mycoplasma infection in children gradually rise and higher incidence of pulmonarycomplications.
[key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组既不同于细菌又不同于病毒的病原体,而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称为支原体肺炎,其临床特征绝大多数都有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症状,而病情轻重不一、症状反复出现、肺部体征相对较轻、易合并肺外并发症为其重要特点,全年都有散发感染,常造成小范围的流行。近年来,MP 感染呈逐年增加趋势[1]。现将我院2006 年1 月~2009 年12 月住院患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 年1 月~2009 年12 月期间我院住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全部患儿156 例。
1.2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当地流行病学情况,高度怀疑支原体感染者,并进行冷凝集试验和(或)Mp-IgM(支原体抗体)动态监测确诊。
1.3 治疗
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首选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静脉点滴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其他对症治疗。
2 结果
156 例患儿中男89 例(57.0%)、女67 例(43.0%)。年龄分布:0~1 岁7 例(3.9%)、1~3 岁26 例(17.0%)、3~5 岁 46 例(29.9%)、5~7 岁42 例(26.6%)、7 岁以上35 例(22.6%)。季节分布:1~3 月份59 例(37.5%)、4~6 月份26 例 (16.8%)、7~9 月份20 例(12.5%)、10~12 月份53 例(33.6%)。病种分布:单纯肺炎85例(54.3%),合并有脑炎2 例、肾炎2 例、心肌炎4 例、各类型皮疹45 例、肝酶升高16 例。肺外并发症占45.7%。
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肺炎病原学的变迁,MP已成为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2]。MP 肺炎具有小范围内流行的特点,全年都有发病,深秋和初冬为高发季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病年龄下移。过去认为以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好发,近年来婴幼儿发病也不少见。本组患儿大多有集体生活史,秋冬季发病71.1%;以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多发,国外报道MP 感染肺外脏器受累可达45%,本组为45.7%,与国外报道[3]接近。支原体抗原与人体的心、肝、肺、肾、脑等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故当支原体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肺外并发症。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患儿有呼吸道症状又同时或先后出现多器官损害时应考虑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并发症的可能,以免误诊、误治。
本病以秋冬季节发病为主,全年均有散在病例,较严重时易在小范围内造成流行趋势,因而在患高发季节应该对公共场所做好防范及隔离、消毒措施,以防止疾病蔓延,保护儿童身体健康。MP 感染的血清抗体产生需要1~2 周才开始升高,3 周达到高峰,2~3 个月后消失。其临床和X 线表现与其他类型的肺炎相比缺乏特异性,因而在其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流行病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应该行经验性治疗,应结合实验室检查MP 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清IgM 抗体、冷凝集试验等。血清学检查是目前诊断MP 感染的最好方法。我院利用WX-2.0型万倍显微仪通过咽部分泌物可以直接检测到支原体等微生物,对于可疑病例可以起到早期诊断作用。但是这种检测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咽部也会有一些病原体携带而不会发病,故这种检测中假阳性率较高。因而在临床诊断中应结合患儿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中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是该药有较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致使部分患儿无法耐受。我们结合使用山莨菪碱解除胃肠痉挛,思密达保护胃肠道黏膜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临床上开始使用阿奇霉素,极大地降低了胃肠道不良反应,而且其半衰期较长(人体内半衰期长达68 h),可以每日1 次用药,因而使用开始逐渐得到扩展。所有患儿均在使用上述药物后1~3 天病情得到控制,疗程为3~5 天。视病情进行1~3 个疗程。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存在有肝脏毒性,而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健全,故给其使用带来一定难度。在临床上应该结合患儿病情综合分析使用,必要时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组.第七届全国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纪要[J].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6):377-378.
[2] 袁壮.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49.
[3] 历敏香,王跃进.202 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6):52.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