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迟慧 范兴忠 马景莉 张霞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患者死亡。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5级。研究发现,此次疫情的病原为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 WHO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
我国卫生部于4月30日宣布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世界各国加大了对此病的研究和防控力度,现将某些进展作一综述。
1病原学
1.1病毒特性:Naffakh报道,在数个地区通过实验室证实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造成了2009年4月末的人群感染暴发,并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1]。
典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变种病毒:流感病毒是最容易变异的病毒种类之一,甲型H1N1在流行之前就是其他别的流感病毒的变种病毒,所有流感病毒均会出现轻微基因转变,但倘若病毒基因出现大幅度变异,有可能使早前订购的疫苗失效,令流感第二波疫情更严峻。
1.2 病原学检查:
1.2.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Poon等建立了用常规一步RT-PCR和一步实时定量RT-PCR检测新型H1N1病毒(并非季节性H1N1病毒),还设计了能鉴别新型H1N1病毒与其它猪和人H1病毒的实时RT-PCR。这些方法特异性高、效率快,可发现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潜力[2]。
1.2.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
1.2.3血清抗体检查: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2重症
2.1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①妊娠期妇女;2009年4月15日至5月18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34例妊娠妇女甲型H1N1流感,妊娠期妇女入院率高于一般人群(0.32/10万vs 0.076/10万),6例妊娠妇女死于并发症,说明有较高的住院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②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③肥胖者(体重指数大于30);④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65岁的老年人。
2.2重症: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①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②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③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④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⑤合并肺炎;⑥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强化监测工作。密切关注流感样病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变化趋势以及病毒耐药性和变异等情况,继续跟踪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及时组织专家开展疫情形势分析研判。
继续推进疫苗生产和接种工作。截至2010年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受理甲型H1N1流感疫苗签批发近1.6亿人份;全国累计签收疫苗近1.2亿人份;累计完成接种9570万人。
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组织专家总结分析前期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医疗救治经验,完善甲流感诊疗方案。
深入研究病毒的流行规律。2010年Cowling博士研究显示,在随访期感染过季节性流感病毒的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率为8%,而在随访期内未患过季节性流感的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率为2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感染过甲型季节性流感病毒的人群经过实验室确认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风险较低(校正后的比值比为0.35)。感染季节性流感能对甲型H1N1流感感染起到交叉预防保护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某些机制的作用导致的,比如细胞介导免疫机制,而不是由于抗体的交叉反应引起的,并且他们提示灭活的疫苗不能诱导CD8+T淋巴细胞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反应[4]。所以,健康的儿童和成人都应该选择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当流感在社区中流行时尤其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1] Naffakh N, der Werf SV. an outbreak of swine-origin influenza A(H1N1) virus with evidence for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Microbes Infect, 2009 ,5: 11-6
[2]Poon L L, Chan KH, Smith GJ, et al.Molecular Detection of a Novel Human Influenza (H1N1) of Pandemic Potential by Conventional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 Assays.Clin Chem,2009 ,5:13-7
[3]Jamieson D J,Honein MA,Rasmussem SA,et al.H1N1 2009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in the USA.Lancet,2009,374:451-58
[4] Ichinohe T, Lee HK, Ogura Y,et al .Inflammasome recognition of influenza virus is essential for adaptive immune respon ses.J Exp Med,2009,206(1):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