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历资料
赵某,女,57岁,肝癌伴癌症细胞肺转移,血型B型。心肌酶检测结果为,CK 76U/L、CK-MB 112U/L、LDH 383U/L、AST 124U/L、α-HBDH 267U/L。CK-MB明显高于CK,且CK-MB/CK为147.4%。
2讨论
在临床检测过程中,偶有发生CK-MB&>总CK活力的情况,给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都造成一定的困惑,并且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现将各种原因讨论如下。
2.1溶血原因引起:溶血可以使红细胞破裂,红细胞内各种物质释放入血清(或血浆)中,从而影响血清(或血浆)中原有物质的浓度测定。其影响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全血中红细胞内外有显著浓度差的物质,一种是对检测方法(如速率法、比色法等)有干扰的红细胞内含物[3]。CK和CK-MB的检测采用连续监测速率法,溶血时破坏的红细胞释放腺苷酸激醇(AK)催化反应生成三磷酸腺苷(ATP),易导致CK和CK-MB增加。
2.2CK-MB测定方法学原因:理论上,CK-MB不可能大于总CK。目前常规工作中测定CK-MB主要使用免疫抑制法,出现CK-MB&>CK的情况就是由这种方法的检测原理造成的。在人体中正常情况下CK-BB很少可忽略,而免疫抑制法就是建立在忽略CK-BB的基础上的。即是使用抗体抑制M亚基,所以CK-MM会失去活性,而CK-MB活性失去一半。这样测出的CK活性实际就是CK-MB的一半,故将CK活性测定值乘以2倍,即得CK-MB活性[4]。这种免疫抑制法虽简单迅速,但存在局限性,如患者血清中还存在着CK-BB或者异常CK时,或是M亚基无法完全封闭时,都将出现CK-MB增高的假阳性。
当血清中存在多量可检测CK-BB或巨CK1、巨CK2(巨CK1、巨CK2其活性不受抗CK-M单体的抗体抑制)时,其B亚基活性同CK-MB中B亚基一起被检测后乘2,检测活性结果自然明显高于真实值,甚至出现CK-MB活性大于CK总活性的可能。
如在人的脑、前列腺、肠、肺、膀胱、子宫、胎盘及甲状腺中CK-BB占优势,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性神经系统疾病时,缺氧后48-72小时内脑脊液中CK-BB升高[5],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新生儿窒息的情况。体质较差的人群、妇女及老人等体内存在巨CK1(一种CK同工酶与其自身抗体的复合物,主要为CK-BB与IgG的复合物,亦有少量CK-MM与IgG的复合物),恶性肿瘤、肝硬变、心脏病等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巨CK2(一种低聚的线粒体CK,又称CK-Mt,随线粒体破坏入血),两者活性均不受抗CK-M单位抗体的抑制,因此容易导致检测结果偏高。有文献报道,CK-MB&>CK的病例95%是O型或B型血的癌症患者,原因是部分癌症患者免疫系统混乱,其中的一些免疫球蛋白充当的辅酶的作用。也有文献报道CK-MB/CK&>50%以上多为癌症引起[6]。 当在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时,大概有10%会出现CK偏高,当CK升高得很厉害时,M亚基无法完全封闭,或是当肌肉创伤及肌肉注射时,CK同工酶只检出CK-MM时,也会出现CK-MB大于CK的情况。
2.3CK-MB试剂因素:主要表现为试剂污染或使用已过有效期的试剂。一般医院的CK-MB检测标本量较小,因此一盒试剂往往长期、多次使用,从而有可能导致试剂污染。此外有极少数单位因为标本量太小,对已过有效期的试剂舍不得弃之,因而存在使用过期试剂的现象。由于试剂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造成试剂的浓缩,因而导致CK-MB检测结果的假阳性。
2.4仪器因素:主要表现为对仪器使用熟练程度不够,参数设置有误。CK与CK-MB不同,CK校准品和质控品在大多数的复合校准品或质控品血清中均提供有其参考值,而CK-MB则由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市面上CK-MB的校准品或质控品较少见,而且其价格也较其他酶类校准品高得多。因此,一般医院都未使用CK-MB校准品和质控品,而是采用厂家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提供的理论因素,在理论因素设置时,不同仪器略有差异。大多仪器理论因素设置与测定结果的小数位数无关,因而可随便设置,而有些仪器则不然,如日立生化分析仪,其结果的小数位数与因素直接相关,存在10n(n为整数)倍数关系。因此,在该类仪器上凡是使用理论因素的检测项目其结果保留的小数位应与理论因素保持一致,否则将会出现检测结果缩小或放大10n倍。当CK-MB设定参数放大时,检测结果进行n倍扩大,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病历中的患者血清非溶血性标本,在排除仪器及试剂的影响因素外,考虑到患者有癌症伴转移,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血清中可能存在巨CK1或CK2,从而导致了CK-MB&>CK的结果。今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如常规检测发现血清中CK-MB异常增高(甚至CK-MB&>CK)的患者,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全面分析,并做进一步检查。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出特异性极高和CK-MB作用的抗血清,并已有多种试剂盒供应,也是我们分析CK-MB&>CK原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影林.中华医学检验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36
[2]张军力,高建刚.现代检验医学临床应用指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95-101
[3]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陈惠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02
[5]王庸晋. 现代临床检验学[M]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2 : 296
[6]马 骢,李艳君,王海东,等.血清CK-MB/CK&>30%的病因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