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与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513 日期:2025-05-29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应用小儿解表颗粒与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儿解表颗粒组80例)和对照组(抗生素组8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1),治疗组未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儿解表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显著缩短病程及缓解症状,优于抗生素,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解表颗粒;抗生素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 piratory infections)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名词,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鼻咽感染常可出现并发症,涉及邻近器官如喉、气管、肺、口腔、鼻窦、中耳、眼以及颈淋巴结等。有时鼻咽部原发病的症状已好转或消失,而其并发症可迁延或加重,故必须对上呼吸道感染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作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疗效,切不可认为是日常小病而轻率对待。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居儿科门诊病例首位,以发热、流涕、鼻塞、打喷嚏、咽喉肿痛为主要症状,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临床多滥用抗生素治疗。现将门诊于2011年1~12月采用小儿解表颗粒(由昆明金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应用抗生素治疗作为对照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我院门诊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的患儿共160例,男95例,女65例,入选标准:年龄4个月~2岁;急性起病,病程&<3 d,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流涕、咳嗽、鼻塞、头痛等症状;查体咽部充血和(或)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化验室检查周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分类正常或淋巴细胞增高,部分中性粒细胞偏高,X线透视或X线片无异常改变;病程中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治疗组男42例、女38例,对照组男53例、女27例;平均年龄治疗组(1.2±0.8)岁,对照组(1.2±0.75)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小儿解表颗粒(昆明金殿制药有限公司)4个月~8个月每次1/4包,2次/d口服;8个月~1岁每次1/3包,2次/d口服;1岁~2岁每次1/2包,2次/d口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服药12 h~48 h体温恢复正常,流涕、咳嗽、鼻塞等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有效:服药48 h~72 h体温恢复正常,流涕、咳嗽、鼻塞等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无效:服药72 h体温未恢复正常,流涕、咳嗽、鼻塞等临床症状无改善。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χ2=11.2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明显的毒副反应。
  3病原体与细菌的研究
  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可占源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细胞较少见。又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推动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化脓性感染。
  3.1常见病毒:自组织培养法问世以来,对病毒了解渐多,简述如下:
  3.1.1鼻病毒(rhino virus):包括100多种不同血清型,可致上感、支气管炎及中耳炎。冠状病毒(Coronavirus)也是上感的常见病原,但分离需用特殊方法。
  3.1.2柯萨基(Coxsackie)及埃可(ECHO)病毒:此类病毒均甚微小,属于微小病毒(Picornavirus)均可引起呼吸道症状。    3.1.3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分甲、乙、丙三种血清型。甲型可因其抗原结构发生较剧烈的变异而导致大流行,估计每隔10~15年一次。乙型流行规模较小且局限。丙型一般只造成散发流行,病情也较轻。以上三型小儿呼吸道疾病中,主要引起上感,也可引起喉、气管、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3.1.4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分1、2、3、4四种血清型。Ⅰ型又称“红细胞吸附病毒2型”(HA2),2型称“哮吼类病毒”Ⅰ型(HA1),往往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也常出现哮吼。4型又称M-25,似较少见,可在儿童及成人中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3.1.5呼吸道全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仅有一型,对婴幼儿呼吸道有很强的致病力,可引起小流行。1岁以内婴儿约75%左右可发生毛细支气管炎,30%左右可致喉、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等。2岁以后上述疾病渐少,5岁以后下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仅表现为轻型上感。
  3.1.6腺病毒(adenovirus):有30余种不同血清型,可致轻重不策的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咽炎、咽结膜炎滤泡性结膜炎,也可引起肺炎的流行。3、7型腺病毒可持续存在于上呼吸道腺体中,且可引起致死性肺炎。第8型腺病毒易在学龄儿童中引起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第3、7、11型可致咽、结膜炎,1979~1983年夏季曾由于游泳,在北京引起3、7型腺病毒咽、结膜热流行。
  3.1.7肺炎支原体(mycophlasma pneumoniae):又名肺炎原浆菌或胸膜肺炎样微生物(简称PPLO),不但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多见于5~14岁小儿。
  3.2常见细菌:仅为的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侵入上呼吸道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大多属于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及葡萄球菌,其中链球菌往往引起原发性咽炎。近年国外文献提到卡他布兰汉氏菌原名卡他奈瑟氏球菌,是鼻咽部常住菌菌群之一,有时在呼吸道可发展为致病菌感染,且有增多趋势,但次于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感染。
  4体会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有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等部位,通过释放内外毒素等方式引起小儿上呼吸道症状,四季均可发病。
  据研究分析,小儿解表颗粒由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炒)、葛根、荆芥穗、紫苏叶、防风、蒲公英、黄芩、人工牛黄等组成,属纯中药制剂。其中本方以金银花配伍连翘具有清热解表、疏散风热之功效,为方中君药。牛蒡子(炒)、荆芥穗、防风、黄芩、牛黄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与君药配伍,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同时又具有宣肺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尤其适用于感冒初期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喉痛痒。
  临床观察表明,小儿解表颗粒药理作用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止咳作用。本病不应常规使用抗生素,而使耐药现象日趋明显,极大影响了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160例患儿对照观察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不良反应,特别适合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

参考文献


[1]袁承文.儿科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61,263.
[2]魏珉,王同,董梅.儿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