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儿童及父母个性和家庭环境特征病例对照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2529 日期:2025-05-10 来源:论文网

       作者:屈利娟 沈贵荣 刘翠萍 匡桂芳

【摘要】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家庭环境特征、病儿和父母的个性特征,以及三者与ADHD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家庭环境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成人版分别对60例ADHD病儿和6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试。结果 ADHD病儿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2.31~3.68,P&<0.05);ADHD病儿家庭矛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及母亲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z=2.77~4.24,P&<0.05)。回归分析显示,ADHD病儿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儿童神经质和母亲神经质得分与ADHD的发病有关(OR=0.630~1.376,P&<0.05)。结论ADHD病儿家庭环境特征、病儿和母亲个性特征与对照组不同,且与ADHD的发病有关。

【关键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父亲;母亲;个性;家庭环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ome environment, personality of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DHD. Methods FESCV and EPQ were used to test 60 ADHD children and 60 normal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Results The scores of children with ADHD on family cohesion, 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moralreligious emphasis, and organiz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z=2.31-3.68,P&<0.05). The scores of children with ADHD on family conflict, children’s 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maternal 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z=2.77-4.24,P&<0.05).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family cohension, conflict, 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moralreligious emphasis, organization, the neuroticism of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had relationship with ADHD (OR=0.630-1.376,P&<0.05). Conclusion Hom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of ADHD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DHD.

  [KEY WORD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children; father; mother; personality; family environment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发展性精神障碍,7岁前起病,其中50%~80%病儿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病儿症状可延续到成人[1]。ADHD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逐渐引起学习困难及适应环境不良,有的甚至出现人格改变与反社会行为,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对于ADHD神经、行为方面研究较多,对其家庭环境、个性特征尤其是ADHD病儿父母的个性特征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ADHD病儿和正常组儿童的对照研究,探讨ADHD病儿家庭环境特征、病儿和父母的个性特征,以及以上三者与ADHD发病之间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3月—2009年8月,选择首次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就诊的ADHD病儿60例为病例组,其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8~11岁,平均(8.6±0.9)岁。ADHD诊断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 《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 第4版 (DSMⅣ) ADHD诊断标准,并将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验(IVACPT)作为辅助诊断标准。ADHD病儿父母共119例(1例病儿单亲),平均年龄(37.2±1.2)岁。对照组为按性别1∶1匹配随机选取青岛市某小学8~11岁学生60例,平均年龄(8.8±0.9)岁,对照组父母共120例,平均年龄(39.0±1.5)岁。研究对象均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抽动障碍等。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家庭环境量表[2]、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成人版[3]分别对60例ADHD病儿和6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试。病例组家庭环境和个性特征的测定由调查者在医院向病儿及其家长解释调查的目的和答题方法,填写好后收回问卷。对于阅读困难的填表人给予解释。对照组儿童由专业人员在学校统一指导,并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向家长发放问卷,告知答题方法,让其将问卷带回家填写,次日收回问卷。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2.0及PPMS 1.5[4]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家庭环境评分比较

  病例组儿童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矛盾性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2.31~3.68,P&<0.05)。见表1。

  2.2 两组儿童个性特征比较

  病例组儿童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z=4.24、3.52,P&<0.05);两组儿童内外向和掩饰性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3 两组父亲个性特征比较

  两组儿童父亲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2.4 两组母亲个性特征比较

  病例组母亲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z=2.77、3.07,P&<0.05);两组母亲内外向、掩饰性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4。

  2.5 家庭环境、儿童和父母的个性特征对ADHD发病的影响

  选组别为因变量,再分别选用家庭环境、儿童和父母的个性特征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强迫进入法),赋分方法为:是=1,否=0。结果显示,在α=0.05的水平上,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儿童神经质、母亲神经质是ADHD的影响因素(P&<0.05)。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得分每增加1分,ADHD的发病危险性分别为原来的0.768、0.725、0.825、0.630与0.688倍;家庭矛盾性、儿童神经质、母亲神经质得分每增加1分,ADHD的发病危险性分别为原来的1.376、1.069与1.062倍,对ADHD发生具有显著性意义。见表5。表1 两组家庭环境评分比较表2 两组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比较 表3 两组父亲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比较表4 两组母亲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比较

 3 讨 论

  3.1 家庭环境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儿童家庭环境相比,ADHD病儿的家庭在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矛盾性上的得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家庭的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表明ADHD病儿家庭中存在更多的矛盾冲突,家庭成员间经常表露愤怒和攻击,遇到困难互相讽刺、埋怨,而并非相互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ADHD病儿家庭成员较少参加娱乐文化等活动,少有机会缓解家庭成员间产生的问题,并且ADHD家庭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重视程度不够,对家庭成员尤其对儿童没有正确的行为引导,致使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内心的压抑、不安和恐惧得不到释放,进而出现多动、情绪不稳定等行为问题。有研究表明,家庭矛盾冲突的程度与ADHD病儿的病理心理水平及社会功能缺陷明显相关[5]。同时,ADHD病儿的症表5 家庭环境、儿童和父母的个性特征对ADHD发病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儿童神经质母亲神经质状又加剧了家庭矛盾,造成了更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

  3.2 儿童个性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ADHD病儿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ADHD病儿多表现为倔强、固执、易于冲动、任性、易激惹、对同伴和动物缺乏感情,易产生攻击行为。这与国内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67]。在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遗传因素是基础,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后天的发展[8]。环境因素中的家庭环境是个性形成与发展中最初且最重要的环境[9]。ADHD病儿在特殊的家庭环境里形成了特殊的个性特征。有文献报道,ADHD病儿性格外向[10],这可能与ADHD病儿表现出来的多动、冲动有关,然而这些颇似外向型性格的表现与其本身性格类型有很大变异,也说明病儿的不稳定性格带有病理意义[11]。

  3.3 父母个性特征

  有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个性特征对ADHD病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12]。本研究显示,ADHD病儿父亲与对照组父亲个性特征差异无显著性;而病儿母亲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母亲,且有显著性差异。这与陈寿康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有研究证明,母亲的抑郁情绪障碍可导致ADHD病儿的行为问题,然而正性的亲子关系却能改善ADHD病儿的行为问题[14]。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母亲比父亲有相对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教育孩子,对孩子个性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ADHD病儿母亲的个性决定了她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孩子轻微的错误都会给她们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过分训斥、吼叫,甚至打骂。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易出现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表现。

  3.4 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为ADHD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矛盾性、儿童的神经质和母亲神经质则为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表明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得分越低,家庭矛盾性、儿童神经质和母亲的神经质得分越高, ADHD发生的风险就越大。故在ADHD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哌甲酯等药物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方式外,还应建立融洽的家庭环境,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家长积极地参与和配合,以提高ADHD病儿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BARKLEY R A. Behavioral inhibi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constructing a unifying theory of ADHD[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7,121:6594.

  [2]沈其杰,赵靖平,费立鹏.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增刊):134142.

  [3]龚耀先. 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 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86:112.

  [4]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5]BARKLEY R A.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isis and treatment[M]. 2nd.New York, NY:Guilford Press, 1998:164177.

  [6]任桂英,钱铭怡,王玉凤,等. 家庭环境与ADHD患儿某些心理特征相关性的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4):268272.

  [7]洪峻峰,黄新芳,王鲤珍,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个性特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0,9(1):1112.

  [8]杨德森. 行为医学[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146147.

  [9]王耘,叶忠根. 小学生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252323.

  [10]金玉玲,杨慕兰,张健娜,等. 心理测验对多动性障碍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J]. 中华患儿保健杂志, 1996,4(3) :150151.

  [11]张玲珍,王子才,过仲珍. 患儿多动综合症的性格类型与临床关系:附36例报告[J]. 临床儿科杂志, 1994,12(6):397398.

  [12]何思忠,刘苓. 不同结构家庭及精神环境下患儿个性特征与父母个性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22(8):553556.

  [13]陈寿康,王玉凤,刘靖,等. 学习困难和多动患儿父母个性特点的初步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2(6):246249.

  [14]ANDREA M, CHRONIS, BENJAMIN B, et al.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early positive parenting predict future conduct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7,43(1):708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