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西郊寺庙的历史地理研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27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明代北京西郊寺庙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北京西郊的地理条件

1、地势与人口

群山相环的东南面,为幵阔的华北平原。北京河流水系众多,浑河、榆河、潮白河等是该地区的重要水系。受地势的影响,几乎所有经过城区的水系都是自西北流向东南方向。史书记载:“京东诸州县地多卑佳,沮伽弥望。或云可开水田如江南耕転法,岁收自倍”气可见,城外的东南部受地势影响形成了大量的沼泽湿地,这样的地形条件不利于京城百姓的居住和农耕。此外,北京河流水位的变化受季节影响较大。冬季久旱不雨,河水流量较小,但每到夏秋季节,雨量集中猛增,经常暴雨成灾,河堤决口,河水泛滥,对两岸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不利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此相反,北京西郊地势相对较高,跟东南部相比受河水灾害影响也较小,更适合人们的居住,人口相对较多。人口是寺庙修建的群众基础,“京城内外居民辏集处所,多有内外官员人等增修寺观庙宇” ?,所以西部有利的地势和人口是明朝大量修建寺庙的原因之一。

........

第二节寺庙数量与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1、寺庙的数量之多

北京寺庙数量众多,堪称全国之首。明朝是寺庙建造的高峰期,京城内外敕建的寺庙比比皆是,有“寺庙甲天下”之称。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佛教寺庙兴盛的一种夸张表述,但用来形容明朝北京的寺庙也同样贴切。到清朝时期京城寺庙的数量已达千座之上,在乾隆年间绘制的京城全图中,共标出京城内外的寺庙就达1207座以上,其中以在明朝寺庙的基础上重修的居多。明朝寺庙的修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超过前朝,粗略统计仅佛教这一类寺庙的数量就达七百多座,致使“京城游僧数万”,佛寺广布。天顺年间留守左卫小旗陈福对英宗皇帝上疏道:“以在京观之,寺、观动至千百,僧、道不可数计” 成化年间礼部尚书周洪谟针对当时寺庙的兴盛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成化十七年以前,京城内外敕赐寺、观至六百三十九所。后复增建,以至西山等处相望不绝。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时者”?。据当今学者估测,自成祖北迁到明朝灭亡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北京地区修建的仅是佛教寺院的数量就已达一千多所当然,这还仅仅是对佛教这一个宗教类型寺庙的粗略估计,而不是具体精确的数量统计。倘若加上道教和西方宗教的寺庙,数量之盛就更可想而知了。

.........

第二章明代北京西郊寺庙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寺庙发展的社会背景

1.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提倡

明代北京寺庙在数量上空前发展,时人有“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时者”的感叹。很显然,寺庙的发展主要根源于人们对宗教的信奉。明朝寺庙的大肆修建也必然离不开当时百姓对宗教的热爱。整个明代二百多年间,上至统治者中的帝王后妃、朝廷官员,下到民间的劳苦大众多有信奉宗教之人,使得该时期寺庙林立。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京西郊寺庙的发展。自明成祖迁都北上后,北京作为明王朝新的都城,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受统治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当政者对宗教的态度,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同样决定着宗教的兴衰和寺庙的命运。明朝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建立,统治者尊崇程朱理学,以此作为明朝的统治思想。但是,他们也没有忽视宗教“阴翔王度”的教化作用,又大都崇信宗教,以求在困境中得到神灵的保佑。“国家凡遇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于奉天殿陸,或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 。以此来祈求国家得到庇佑,化解灾害,实现长久统治。所以,在对宗教整顿和限制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宗教的保护,明朝的佛教、道教都得到了恢复和快速的发展,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皇室作为最高的统治阶级,在国家根基不变的基础上,他们的意愿和决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运营,对宗教的态度也直接决定着宗教在整个朝代的命运。

.......

第二节明代北京西郊寺庙发展的历史进程

1.洪武到宣德时期

明朝结束了元末的混乱局面,国家整体安定,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洪武到宣德年间处于明朝初期,是寺庙修建的起始阶段,从表1及图1所列寺庙数量可见,该时期修建的寺庙数量相对较少,修建仍在节制范围内。洪武与建文年间西郊修建寺庙数量为零。明太祖作为明朝的幵创者,又有出家为僧的经历,亲身体验了元末社会的动荡,当政后,勤政爱民,决策相对正确合理。明初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政治、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因此,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是明初统治者的首要目标,限制宗教的过度发展。而且当时国家和百姓相对贫苦,也没有多余的经济力量去支持寺庙的修建。北京在明朝初期作为抗击北元的军事重镇,统治者无暇在此修建寺院。燕王朱棣虽镇守北平,忙于发动“靖难之役”或许无暇顾及寺庙的修建。洪武、建文年间寺庙数量相对较少,是社会的必然趋势。永乐初年,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对北京加以建设。十八年(1420),正式迁都北上,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作为统治者意识的最直接实施地,北京上升为宗教繁荣发展的区域。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重用姚广孝等名僧,迁都后北京成为全国的宗教中心,提高了官员、百姓对宗教信仰的热情。在寺庙修建过于活跃的时候,成祖曾下令“禁僧、尼私建庵、院”,“以洪武年间天下寺院皆已归并,近有不务祖风者仍于僻处私建庵、院,僧、尼混处,屡犯宪章,乃命礼部榜示天下” ,对寺庙修建加以限制。

..........

第三章明代北京西郊寺庙的社会作用..........27

第一节政治作用..........27

第二节经济作用..........28

第三节文化作用..........31

第四章明代北京西郊寺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和利用..........33

第一节寺庙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33

第二节寺庙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34

第三节寺庙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35

第四章明代北京西郊寺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和利用

第一节寺庙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寺庙在北京历史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历史、考古、宗教、哲学等方面的价值。目前北京尚存的寺庙建筑数量达百所之上,规模大小各异。虽然在今天它们的功能己不尽相同,但作为历史文化的遗迹,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珍贵遗物,反映了所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状况,为我们今天了解北京历史提供了重要载体。从这些遗物中,我们知道明朝时期修建的生坟寺庙数量多、规模大,反映着宦官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是对宦官专权的一大例证,为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寺庙作为宗教的物化形式,印证了当时百姓的信仰趋向。通过寺庙的类型和数量,可以看出它在当时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寺庙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中珍贵的组成部分。寺庙作为一种宗教场所,具有规范自身道德行为、祈求人生平安幸福、寻求心灵慰藉的作用,也是人们大肆修建寺庙的主要原因。明代北京的寺庙既有皇家修建的大型寺庙,也有许多私人设立的当街小庙,虽然他们的文化价值大小不同,但都是当时百姓宗教心理的反应。经过时代的变迁、风雨的洗礼,在今天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去看待它们、审评它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建筑、造像和碑刻等石质文物,记载了许多历史、宗教、人文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在历史变革的潮流中很多寺庙已经荡然无存,而那些幸运的存留下来的寺庙,在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

结语

寺庙作为宗教的物质载体和历史的遗迹,它的存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是时代的产物和标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寺庙做为北京的历史文化产物,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之一。明朝是封建社会中央专制集权高度发达的朝代,社会的不同阶层出于不同的目的大肆修建寺庙,出现了寺庙修建的高潮。北京西郊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北京寺庙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寺庙的地理分布也呈现一定的规律。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使人们得到关于明朝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通过对西郊寺庙历史地理的研究,也有助于科学地肯定寺庙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为区域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