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研究对象与方法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是什么,它有着什么样的精神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何现实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全球
化的现状,我们能否找到那个理想中的人类社会,又如何去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这些问题很早就有问过了,也有人回答过了,但是人们还是在不断的提出
这些老问题,因为人们并不满足于那个基于教学理论而给出的回答,人们希望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切实的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精神,明了实现最高理想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我们刁‘能在这个“雾里看花”的世界面前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西方哲学,但在马克思那里西方哲学走上了一条与其传统不同的道路,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被马克思弃之一边,他立足生活现
实,发展了实践哲学,并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提供了思想的武器。本文意图通过对西方哲学史及马克思主哲学史的梳理来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现实,改变世
界的实践精神,倡导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向当前现实问题,切实发展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
哲学源于现实生活世界,因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而产生哲学,然而,在哲学的发展道路上,哲学研究经常出现“远离”生活世界的倾向。远离现实生活的西
方哲学造成了现代科学主义的泛滥,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面对哲学的危机,20世纪为众多西方学者一片丹心的站了出来,首先由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一
概念,其同时代的哲学家及后辈们也前赴后继的对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研究。虽然他们切入的角度,所用词语有所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让哲学与现
实生活紧密相联,从而使哲学走出失去研究对象和被现实遗忘的危机境地。然而他们所倡导的“生活世界”理论,没能在真正意义上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找不
到生活意义的人们依然迷失在科技与物欲当中,对于未来的发展道路依然感到迷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强,
但我们也必需重视西方某些不良思想对我们的侵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从真正的现实出发,积极的去改变世界,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2文献综述
1.2.1国内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生活世界转向被认为是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趋势。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的研究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理论前提。专家、学者们均从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入手,发挥各自的理论优势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然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进入到了一种与西方学者相似
的境地,生活世界概念化、非生活化。很多人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了生活哲学,还有人引向了文化哲学。在中国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中生活世界理论多了
些思想意识色彩,而少了些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的问题。
高清海教授在《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中关于回归生活世界问题有一章的专「〕论述,他认为,要回到我们的现实世界就必须破除本体化的思维模式,确立实
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问题的提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针对我国当前的哲学状况而提出的,特别是哲学教科书的状况。
衣俊卿教授提出日常生活世界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区分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并为文化哲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衣俊卿教授的理
论对深化人文社会科学,说明当今世界文化危机具有积极意义,对文化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写有《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及《日常生活
批判:一种真正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衣俊卿教授访谈》等。其哲学角度偏重于文化哲学。
李文阁博士认为哲学研究远离了生活,是由于现实意识的政治化、功利化、非哲学化、方法论化和整体化所致。他提出了“生活哲学”的概念,力图对哲学与
生活的关系做出一种哲学化的回答,其发展方向是文化哲学。著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一书,及《我为什么要提出“生活世界”这个
概念》等文章,其最终走向是文化哲学。
邹诗鹤教授肯定了“生活世界转向”—从抽象的理念世界到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的意义,但他担忧越是强调生活世界,就越是缺乏生活气息现象的产生。认
为,哲学有待于确立自觉的生活意识,但生活意识不能代替全部的哲学研究活动。
唐正东教授先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理论与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 13
[21 [3】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詹姆斯·菲译中华书局2005: 8
[4】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七版))) [M]詹姆斯·菲译中华书局2005: 4
[S]宗白华《西洋哲学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P23
[6] G·希尔贝克和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7
[7]雷·蒙克·弗雷德里克·拉斐尔《大哲学家—思想大师们的生平与精髓》[M]韩震王成后等译海南出版社内蒙古出版社2004: 55
(81 G·希尔贝克和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30
(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176
[10]高清海《高清海文存》(第一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3
[11]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4
[1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6
[13】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7
(14】尚英志《寻找家园》[M]人民出版社1992: 203
【IS】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三联书店1992: 19节
[16】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3(17}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七版))) [M]詹姆斯·菲译中华书局2005: 66 8
[18】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98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73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2: 306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9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1章 绪论研究对象与方法 8-12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8-9
1.2 文献综述 9-10
1.2.1 国内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9-10
1.2.2 国外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0
1.3 主要研究内容 10-12
第2章 “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发生 12-19
2.1 哲学源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初始性质 12-14
2.1.1 问题的给出 12-13
2.1.2 问题的回答 13
2.1.3 问题的发展 13-14
2.2 哲学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偏离之路 14-19
2.2.1 古希腊哲学——偏离的开始 15-16
2.2.2 中世纪哲学——彻底的离开 16
2.2.3 近代哲学——哲学的转向 16-18
2.2.4 形而上的本体论必然离开..... 18-19
第3章 西方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探索 19-24
3.1 西方哲学家们回归生活世界的尝试 19-22
3.1.1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19-20
3.1.2 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 20-21
3.1.3 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世界” 21
3.1.4 哈贝马斯交往的生活世界哲学 21-22
3.2 西方哲学家们回归生活世界.... 22-24
................................
结束语 42-4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