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14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促使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应与儿童教育相结合,以培养人控制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因而幼儿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早期科学启蒙教育注重幼儿在主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素养,这对人一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奠基作用。然而纵观以往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归根结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缺乏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
现代幼儿教育强烈呼唤师幼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要重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教学的,也是时发表展的必需。”师幼互动广泛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具体体现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而且,针对各个领域中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科学领域要求:“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就师幼互动的实施现状来看,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积极的师幼互动对于幼儿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通过师幼互动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师幼互动在具体领域活动中的有效实施,仍是困扰一线幼儿教师的重大问题。
就师幼互动的已有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师幼互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对师幼互动整体状况的静态分析,而缺乏对师幼互动过程与机制的动态研究。其次,已有研究过多注重对教师行为的单方面研究,而忽视对另一互动主体——幼儿的研究。再次,已有研究更多侧重师幼互动宏观上的应然状态,而忽略了与具体领域活动相结合开展研究。...................
.....................

二、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幼儿科学教育的相关概念
(1)科学
西方“science”(科学)一词的拉丁文辞源是“scientia”,其本意是知识。我国古代的“科学”就是指知识,即格物致知,意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取知识。《简明社会科学辞典》(1982 年版)中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
它把科学看作是系统化的知识,这代表了科技革命以来的传统观点。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动态角度来阐释科学的探究本质。美国学者兰本达(Brenda Lansdown)认为,科学是一种 “探究意义的经历”。我国学者陈琴、庞丽娟指出,“科学作为一种探究具有过程性和思维性。”刘占兰提出,“科学是探索自然奥秘的认识活动。”可见,科学的探究本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
(2)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结合有关科学探究本质的研究,我国学者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涵作出了以下几种解释。施燕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刘占兰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从探究到发现,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过程。”可见,“探究”已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核心概念。
幼儿科学教育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正规性科学活动,是指教师面向全体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非正规科学活动,是指教师创造一个丰富的科学环境,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幼儿对周围世界中某个现象产生兴趣,自发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
综上所述,本人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界定如下:它是在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对周围世界进行的探究过程。鉴于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的考虑,本研究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特指正规性科学活动。...................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12
(一)研究目的 .........................................................12
(二)研究对象 .........................................................12
(三)研究方法 .........................................................12
(四)研究工具 .........................................................13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8
(一)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整合分析 ....................18
(二)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个案分析 ....................23
五、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困境分析..........................40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环节中师幼互动的困境分析 ................40
(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总体困境分析 ................42
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改善建议.............................47
(一)重视情感的交流支持,创设轻松自由的师幼交往氛围 .......47
(二)明确新型的角色定位,建立平等合作的师幼对话关系 .......47
(三)改善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向多元开放的师幼互动模式 .......48
(四)基于三维的活动目标,达成正向立体的师幼互动效果 ........49
结 论......................................................................................50
参考文献................................................................................51

结 论
就世界范围来看,师幼互动的研究早已成为幼教领域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关注幼儿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今天,研究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状况,有助于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使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10 节中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进行观察,进而了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困境。结合幼儿科学教育和师幼互动的相关理念,提出了改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可行性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这一结构性的量化研究和描述性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等质性研究相结合,努力寻求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因而,对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研究,不只是一种比例关系的结构分析,而且还原了当时的活动情境,进而深入剖析了师幼互动的发生过程,挖掘其特定的的现场意义。可以说,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鉴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本身的局限性,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师幼的言语行为开展互动研究,而对于非言语的交流虽有所涉及,但并不作为重点分析。其次,鉴于研究开展的实际困难以及各个年龄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本研究选取的观察样本数量有限,且只针对中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结合在幼儿园实习中的观察以及查询了相关资料之后,本人确定了中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小班幼儿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师幼互动集中地体现在生活活动当中。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侧重幼儿感知觉的锻炼,要求能用简单词汇表达发现。另一方面,中大班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注重幼儿主动探究、积极表达与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6.
[5] 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68-269.
[6] 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754.
[7] 兰本达.陈德章译.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8] 陈琴、庞丽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1).
[9]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17.
[10] 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
[11] Miller J. http://sblunwen.com/yejylw/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Daedlus, 1983, 112(2):29-48.
[12] Howes C., Hamilton C.E., & Matheson C.C.(1994).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peers: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with aspects of the teacher-child tionship. ChildDevelopment,65,253-263.
[13] Soruef L.A. & J.Fleeson. In relationship within Families.[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8,57-71.
[14] Pinata,R.C.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1):15-31.
[15] N.A.Flanders. 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 MA: 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Company.197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