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以沪教版和翰林版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9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以沪教版和翰林版为例

一、 文献查阅报告:(附所阅读的主要文献至少40篇以上)

中文文献:

[1]宁冬梅. 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河北师范大学,2005.

[2]王娟. 教科书之道德因子及承载方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许红.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

[4]李墨. 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5]王汝祥. 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异域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6]蒋洁蕾. 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7]王艳. 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科学教育要素比较[D].浙江师范大学,2009.

[8]陈佳. 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9]易海燕. 人教社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之科学教育要素及呈现方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10]俞向军. 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材结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1]逄超. 小学语文教科书国际理解的教育要素文本分析——以人教社2001年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 课程教学研究,2012,11:64-67.

[12]尚翠勤.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道德教育[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9:342.

[13]曹英.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爱国主义教育”变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14]汪波. 教科书之德育要素及传承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15]刘飞. 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

[16]杨丽丽.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

[17]傅建明. 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18]李广.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9]李军兰,张爱萍. 学习与借鉴——美、日、韩三国小学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4:57-60.

[20]沈鲁. 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特点及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03:27-28.

[21]赖清标. 近十年台湾小学教育改革概览[J]. 上海高教研究,1998,12:53-57.

[22]李泽. 台湾小学教育面面观[J]. 小学语文教学,1994,02:12-13.

[23]潘国青. 台湾小学教育改革与“小班化精神”[J]. 上海教育科研,2002,04:24-26.

[24]田野. 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 基础教育研究,1999,05:13-15.

[25]吴康宁. 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的社会学研究——兼与台湾小学“道德”课程标准相比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65-72.

[26]林宇. 台湾小学感恩教育学科渗透例析——从教材的视角出发[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3:21-23.

[27]杨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道德教育[J]. 考试周刊,2011,52:71.

[28]王爱娣. 台湾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例谈[J]. 语文教学通讯,2013,27:11-13.

[29]王秀英.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4,03:149.

[30]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1]傅建明.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2]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外文文献:

[1]Jannan,Ruth.Seience Learning through Seouting:An Understudied Coniext for 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J].Science Education,2005(4)

[2]Stranghan,Roger.Rovisitingwilson,Revisiting Wilson's Moral Components.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0(3)

[3]Herlithy,J.G..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Aspects and Perspective,1992.

[4]Yongbing Liu.The Construction of pro一Se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ourse in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J].Language and Education,2005(4).

[5]Altheide, D.L.Qualitative media analysis. Qualitive methods series[M].California: Sage,1996.

[6] Armbruster B. B. & Anderson, (1991). Textbook analysis. in T.H.(1991) Lewy, A.(1991).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Oxford:Pergamon Press.

[7]Elliott,D.L,A Woodward.Textbooks and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NSSE,1990.

[8]Nel Noddings.Is Teaehing a Practice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3(5)

二、和选题相关的调研报告:(调研时间、地点、单位及主要收获等)

三、选题报告

1.研究背景

现在学校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道德教育是一个广泛性的话题,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角色的人们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对道德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道德教育的效果与人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都有关系,但是一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其小时候受的教育密不可分,这也是本文试图以小学教科书为出发点对其进行道德因素相关研究的原因。

教科书的道德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知识传递,可以说教科书更多还承载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向学生传递道德观念、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它的成功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来完成,道德教育渗透到人成长的每个阶段,渗透到人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渗透到与人成长的环境。长期以来我国进行德育培养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显性和非显性的道德教育。显性道德教育是指有明确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相关课程体系。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的方式,比如文体活动、学科教育等对学生渗透道德文化观念。现阶段我国小学道德教育还是偏向于显性的道德教育,这也增加了新一代小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更有效的开展道德教育,通过教科书向小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科书教育的研究领域,动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可以进行横向、纵向的研究,深入地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教科书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能够直观的认识其不同道德价值取向所产生的不同后果,可为教科书的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论文框架

4.文献综述

5.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6.预期的研究成果、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7.研究进度安排

文献查阅报告:

中文文献:

[1]宁冬梅. 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河北师范大学,2005.

[2]王娟. 教科书之道德因子及承载方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许红.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

[4]李墨. 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5]王汝祥. 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异域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6]蒋洁蕾. 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7]王艳. 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科学教育要素比较[D].浙江师范大学,2009.

[8]陈佳. 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9]易海燕. 人教社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之科学教育要素及呈现方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10]俞向军. 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材结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1]逄超. 小学语文教科书国际理解的教育要素文本分析——以人教社2001年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 课程教学研究,2012,11:64-67.

[12]尚翠勤.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道德教育[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9:342.

[13]曹英.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爱国主义教育”变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14]汪波. 教科书之德育要素及传承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15]刘飞. 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

[16]杨丽丽.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

[17]傅建明. 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18]李广.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9]李军兰,张爱萍. 学习与借鉴——美、日、韩三国小学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4:57-60.

[20]沈鲁. 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特点及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03:27-28.

[21]赖清标. 近十年台湾小学教育改革概览[J]. 上海高教研究,1998,12:53-57.

[22]李泽. 台湾小学教育面面观[J]. 小学语文教学,1994,02:12-13.

[23]潘国青. 台湾小学教育改革与“小班化精神”[J]. 上海教育科研,2002,04:24-26.

[24]田野. 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 基础教育研究,1999,05:13-15.

[25]吴康宁. 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的社会学研究——兼与台湾小学“道德”课程标准相比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65-72.

[26]林宇. 台湾小学感恩教育学科渗透例析——从教材的视角出发[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3:21-23.

[27]杨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道德教育[J]. 考试周刊,2011,52:71.

[28]王爱娣. 台湾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例谈[J]. 语文教学通讯,2013,27:11-13.

[29]王秀英.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4,03:149.

[30]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1]傅建明.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2]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外文文献:

[1]Jannan,Ruth.Seience Learning through Seouting:An Understudied Coniext for 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J].Science Education,2005(4)

[2]Stranghan,Roger.Rovisitingwilson,Revisiting Wilson's Moral Components.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0(3)

[3]Herlithy,J.G..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Aspects and Perspective,1992.

[4]Yongbing Liu.The Construction of pro一Se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ourse in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J].Language and Education,2005(4).

[5]Altheide, D.L.Qualitative media analysis. Qualitive methods series[M].California: Sage,1996.

[6] Armbruster B. B. & Anderson, (1991). Textbook analysis. in T.H.(1991) Lewy, A.(1991).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Oxford:Pergamon Press.

[7]Elliott,D.L,A Woodward.Textbooks and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NSSE,1990.

[8]Nel Noddings.Is Teaehing a Practice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3(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