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 个涉及公共权力的舆情反转事件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网络舆情内容特点
一、讨论议题多元:舆情初始议题引发外延议题
在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公众讨论议题发生变化代表着公众讨论的内容与风向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了解舆情内容与风向的变化,需要了解舆情反转事件从开始发展到最后衰退平息的过程中的舆情回应主体、反转时间与次数。因此,在对 2013 年~2019 年舆情反转事件的主要观点及涉及议题进行统计后,将对其回应主体、反转时间与次数进行统计。
.............................
第二节 舆情反转过程的传播主体
在舆情发展过程中,传播主体决定舆论的导向。在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舆情的发展离不开传播者的参与。在本小节中,将重点分析舆情反转事件的传播主体的主要观点,以及在舆情反转过程中的澄清主体的特点。
一、舆情反转过程中主要观点的两极化
在表 1-1 中可以看出,舆情反转过程中,多会呈现两极化观点。如在“穿吊带裙工作被拍”中非工作时间是否应该帮忙与制度应该有“刚”性的对立;在“80 后白发书记”中网友在对这位书记年龄产生质疑、是否有资格任职与基层干部好辛苦、这位书记好可爱产生对立;“安徽女子称遭‘奸杀’威胁”中反转前呼吁警方关注该女子情况与反转后部分公众表示不知道再次遇到此类情况该不该转发的行为对立。
二、舆情反转过程中的澄清主体:传统媒体、政府与公众
从表 1-2 中可见,对于舆情起到影响作用的主体分类三类:政府介入澄清式反转、公众参与式互动讨论、媒体主导的生产方式反转。
首先,政府介入澄清式反转是指政府力量在新闻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政府相关部门介入促使事实浮出水面。如在“赵宇见义勇为案”中,政府检查机关介入调查后两次纠正对赵宇的处理结果。舆情从开始为赵宇喊冤,到看到政府决定后为政府决定拍手称赞。其次,公众参与式互动反转是指通过媒体在网络平台互动参与讨论公共事务。在舆情反转前,公众对于已报道新闻事件产生质疑,在媒体跟进报道后公众对此进行讨论。公众产生质疑开始关注事件发展,对于已报道的信息可能发现其另有真相,也可能发现其本就是事实。在“80后白发书记”“庆安:警察到底该不该开枪”“大学生掏鸟获刑十年办,判重了吗?”均是对已有报道的质疑,随后公众对已有报道展开多方位的讨论以期寻找真相,引起关注。“80后白发书记”中 80 后乡党委书记因面容苍老、白发较多而被公众质疑年龄造假;“庆安:警察到底该不该开枪”事件中,男子徐纯合与民警在火车站发生冲突被枪击身亡,从被质疑开枪是否合法到官方公布火车站监控视频和检方证实民警开枪合法性;“大学生掏鸟获刑十年半,判重了吗?”事件中从公众对于大学生因掏鸟被判刑十年产生同情到公众了解事实后对于刑罚是否过重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是媒体介入式反转。一方面,当网络因片面信息的传递而引发对公共权力机关质疑时,传统媒体在此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若在媒体核实信息后发生反转,不仅能够澄清事实,同时也能够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较多,很多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随波逐流,不加核实的转发信息,破坏公共网络环境。
...........................
第二章 “赵宇见义勇为案”与“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正面案例与负面案例的总体传播趋势特点
一、个性:“赵宇见义勇为案”舆情发展周期较长
舆情反转事件从发生、扩散到最后消退,展现了整个舆情的总体发展趋势。因此,对于“赵宇见义勇为案”、“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的总体传播趋势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整个舆情事件,下面笔者将在下文对两个案例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赵宇见义勇为案”总体发展趋势
图 2-1 表明,在 2018 年 12 月~2019 年 9 月中,“赵宇见义勇为案”于 2019 年 03 月达到本次事件信息传播最高峰,共搜索到 57574 条信息。在各个传播平台中,微博有 48371条信息,占比最大。
...........................
第二节 舆情传播的中坚力量--公众分析
公众作为涉及公共权力的舆情反转事件的参与主体,在舆情反转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上节媒介来源分析发现,微博平台为舆情事件主要传播渠道。因此,在本节中将分析“赵宇见义勇为案”“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中的公众在微博平台的特点。
一、涉及 34 个省市:一线城市与事发地博主参与人数排名靠前
在舆情反转事件传播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整体了解舆情反转事件的传播地域与每个博主的地域参与数量,有利于从整体把握舆情反转事件中的参与者具有哪些特点。
(一)“赵宇见义勇为案”博主地域分析
1、博主地域
..........................
第一节 媒介与技术.....................................44
一、原因一:网络媒介给舆情反转提供机会............................ 44
二、原因二:传统媒体与政府信息发布存在空档期............................... 45
三、原因三:舆情传播中大量同质化的信息............................... 45
第四章 舆情反转事件的影响分析.........................50
第一节 正面影响..................................................50
一、公共舆论场中能够容纳广泛的民意表达.......................... 50
二、公众参与为理性培养提供可能...............................51
第四章 舆情反转事件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正面影响
一、公共舆论场中能够容纳广泛的民意表达
在涉及公共权力的舆情反转事件中,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网络舆论的回应表明,网络舆论已经纳入民意表达体制之内,这表明公众获得了最为普遍的政治参与权力。因此,至少在意识形态层面,中国的“公民权”是进步了的。而在实践层面,公共权力机关在面对重大舆情事件时,会与公众进行沟通,或澄清事实,或成立专案小组进行调查。这些从客观上证明,
中国的公民监督愈加有效,而司法过程更加透明。
“赵宇见义勇为案”是一个比较正面的案例,在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转的不是公众的态度,而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此事介入后公众态度的转变。他们因舆情而调查了解事实,改变对于赵宇的判决。赵宇不仅不用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此案例也写入了最高检工作报告。一方面来,这表明了公众与政府通过网络进行良性互动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体现了政府对于民意的关注。同时,也正是由于公众对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监督,赵宇此事得到一个不同结果。从另一方面而言,若是没有网络舆论,赵宇可能在见义勇为后面临刑事责任和罚款。王辰瑶曾说,以前也有媒体报道失误的情况,但由于缺乏话语权,就算报道与事实不符,当事人也只能忍气吞声,连“反转”的可能性都没有。那么,在民意表达中,舆论引发政府关注,给予公众话语权,让其有发声渠道。因此,借助网络媒体形成网络舆论,利弊共存。无论是“赵宇见义勇为案”,还是“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中所涉及到的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一方面,在舆情反转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了解民意有利于对其进行引导与把关,有利于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在舆情发展过程中,了解片面事实便进行评论,公众容易陷入消费的沼泽中。
.............................
结语
舆情反转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舆情反转事件有助于公众寻找真相,让公众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力,有助于社会公平。另一方面,由于在舆情反转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失实的信息让公众无法辨别事实真相,会引发网络暴力。然而,失实信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在权威媒体和政府部门调查事实真相的空档期,舆情处于无人引导状态。因此,应该在此空档期内注重对于舆情的引导。
在公共传播过程中,无论是“赵宇见义勇为案”、“安徽女子称遭‘奸杀’威胁案”,还是“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公众都对其进行了广泛参与。曹卫东认为政治公共领域至少有两个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一个是交往产生的合理权力,另一个就是操纵性的传媒力量,它创造大众的忠诚、需求和顺从,用来对抗体制命令。这些案例都符合了第二个条件,敢于对抗体制命令。但是,这种对抗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意义的。例如在“80 后白发书记”、“安徽女子称遭‘奸杀’威胁”等事件中,在舆情爆发后,风向转变。虽然事实最终得以澄清,但在舆情反转事件发展过程中,不仅对民众的认知造成破坏,也破坏公共领域的公信力。当然,也有正面案例,如“赵宇见义勇为案”代表着司法与舆论进行了良性互动。因此,一个正向的公共领域有助于民主的实现,应该保护、促进它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于舆情反转事件进行系统梳理,首先从近 7 年的 79 个舆情反转事件中筛选出 20 例涉及公共权力的案例,并对其整体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梳理后发现“赵宇见义勇为案”“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数据全面且公众参与度高,对于事件的深入分析更具有现实价值。同时,经过以上 20 个案例的梳理,笔者发现,在“赵宇见义勇为案”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而“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在舆情爆发后,政府、媒体多方力量参与其中,能够代表大部分负面案例。因此,可以把“赵宇见义勇为案”作为正面案例,“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作为负面案例。其次,以“赵宇见义勇为案”作为正面案例,“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作为负面案例,梳理其发展过程,分析各个媒体的传播趋势、文本内容倾向性,同时对微博平台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通过整体与个案的分析后发现,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网络环境,导致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弱化,造成大量同质化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而公众在舆情事件的参与过程中,事件代入感与对于公平公正的追求让他们聚集起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但又因部分公众无法在网络公共空间进行理性交往,导致公众在网络公共领域的交往变成了对于弱者的同情而非公共权力的维护。因此,公共空间作为民众意见集散地,有利于国家民主,应受到保护。但也应注意到,舆情反转现象频繁发生不仅会对民众的认知造成破坏,削弱媒介公信力,还会损害网络公共领域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