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全民化趋势对媒体内容生产的启示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31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笔者认为新媒介环境下,技术理性逐渐占据主导。不断加强对“人”的关注,注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是非虚构写作全民化趋势背后的发展逻辑,也是这一趋势带给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启示,事实上,这也是媒体无论处于任何发展阶段都应该坚守的“初心”和责任。对这一部分的关注和讨论对媒体内容生产和行业发展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关注的方面较为有限,实际上还有更为广阔的讨论空间。

第一章 全民化趋势:从报告文学到平民非虚构写作

第一节 报告文学:以作家和记者为主体的非虚构文学
非虚构在理论上是一个新概念,在实践上却能够在历史中找到踪迹。无论是如《史记》般的纪传体通史,还是如《醉翁亭记》般的叙事散文,都是以“纪实”作为文章的基础和内核。有学者认为非虚构文体的雏形就在中国古代的纪实性散文中2。
但现今在中国文学界以及新闻界提及的“非虚构写作”,实则是“中西融合”的产物。尹均生就认为非虚构写作是对报告文学的套用和量裁,甚至是对报告文学的取代3。从“真实性”与“文学性”的角度进行考量,报告文学正是非虚构写作以“非虚构文学”的身份初入中国新闻界与文学界时呈现的形态,是对中国非虚构写作进行研究应最先审视的一环。
报告文学,在中国有近百年的历史。从 19 世纪末报告文学随着报刊在中国的出现孕育到 20 世纪 30 年代逐渐成长再到 80 年代迎来繁盛与辉煌,百年间,在报告文学领域,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家和足以传世的作品。
在作家徐迟最后的生命里,对报告文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我国的报告文学具有一种可贵的开创性。革命文学的发展让报告文学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报告文学显得愈发气势磅礴,报告文学闪烁的光芒和发出的声音是如此有耀眼有力,以至于让人不容忽视4。报告文学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时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与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文体特征密不可分。
19 世纪末正值晚清,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种先进的思想潮流也在此时碰撞激荡。印刷机的引进与近代印刷术的进步,从物质层面,为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报纸的出现,为各种思想的萌生与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跟随报纸而诞生的各种新闻作品,推动了新闻意识的产生。是否具有新闻意识,是否以及时向公众传播消息为目的而写作,是区分古已有之的纪实文学与新近兴起的报告文学的根本性因素1。在西方文明不断输入的情况下,民众早已不满足于原有的报道模式,日新月异的生活,使他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增加,加之审美水平和对艺术性追求的提高,一种新的文体——报告文学,应运而生。
.........................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参与度更高的写作姿态
随着《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栏目的推出,一系列正式被冠以“非虚构”名号的作品在文坛出现。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创意写作书系”,首次引进并出版了一系列非虚构写作指导类书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书系中,Nonfiction 一词多被翻译为非虚构文学。如《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一书英文原著名为《Nowwrtie!Nonfiction》,《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原英文名为《 Storycraft: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Narrative Nonfiction》。由此可见,被明确提出的“非虚构”概念最初是以非虚构文学的样貌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非虚构文学似乎只是非虚构写作的一部分1。因此,文体概念并非理解“非虚构”的最佳角度,与概念相比,“非虚构”更像一种姿态,是作家在面对历史或现实时采用的介入性写作姿态2。从“非虚构”写作到“非虚构写作”,实则是一种新的写作姿态的确立。
于广袤世界而言,人如蚍蜉,因此需要与外在世界建立一种存在与阐述的关系,而写作的实质就是人自身在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有限”是生命的常态,写作就是对这种“有限”的打破,人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体验对自我“无限”的发现与实现3。动态意义上的写作,是一种关系的建立过程,本身并无虚构与非虚构之分,虚构与非虚构既是一种关系的选择,也是对写作的再书写。因而,较之“非虚构”写作这一静态的文本呈现方式,非虚构写作则是一个动态的书写过程,其中既包含着作者对外在世界阐述方式的选择,也体现着作者对个人内在思想的叩问与解读,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对个人与外在事物关系的记录与表达,这也正是非虚构写作最具魅力与价值的地方。
正是不被文学、小说、纪实等后缀和标签束缚,牢牢抓住真实性的内核,在广阔的写作空间中展现出自己无限包容性的非虚构写作才使写作的“群体性实践”成为可能。创作展示平台的搭建与壮大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线下平台为非虚构写作筑牢全民化趋势之基,线上平台则助推更多群体完成从普通人到非虚构创作者的角色转变。
..........................

第二章 全民化趋势中创作主体的社会角色扮演

第一节 角色:社会关系的产物
作为戏剧表演中的专业术语,角色原指演员以剧本为依托扮演的人物。人在社会上也是如此,社会这个庞大的舞台,也需要各种社会角色的出演。基于这种相似性,社会学家引用戏剧中“角色”的概念建立自己的相关理论。
社会学领域出现的角色理论,最初由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引进,但他并未对角色概念进行理论意义的定义。在该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各流派对“社会角色”概念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认知,即认为社会角色是个体因受到社会结构、他人行为、情境等影响,为了适应社会的期望,形成的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1。周晓红认为角色就是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但并非所有个体的行为模式都可以被看作角色。符合角色定义的个体首先应处于一定社会地位,而且要做到能够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个人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1。郑杭生对角色的定义包含个人与他人两个角度。一方面角色既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也是行为模式,二者需要匹配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另一方面,角色也承载着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2。
究竟角色理论含义如何,学者奚从清曾对其进行过深入研究,他的观点值得借鉴。奚从清在《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一书中对角色理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和探讨,在集多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对角色理论的深入理解。他认为,从本质上看,角色概念所反映的就是社会关系与社会存在,个体、群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可以通过角色显现。同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也会对这些反映产生制约。社会文化历史不断积淀,到达一定程度后角色应运而生3。他在书中明确表示:角色理论就是研究个体在互动过程中扮演角色及其活动规律的理论。奚从清着重从个体与社会间的社会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角色关系角度对角色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在对前两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角色理论的中心概念为“角色扮演”。学会角色扮演是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必要前提4。
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是研究理解角色扮演的两个重要范畴。作为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对社会互动应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微观上看,社会互动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宏观上看,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个基本要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5。处于社会中的每个人,每个群体,几乎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社会互动中建立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角色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处于社会中的人,常常需要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会结成复杂多样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把所有这些关系相加就是社会关系6。从非虚构写作创作主体的角色扮演角度理解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其实就是创作主体为达成写作目的的过程行为及其中结成的包括人际关系、生产关系等各类关系。
.............................

第二节 多元创作主体的社会角色扮演
作为具有极强包容性和跨学科性质的非虚构写作,在其创作群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身上能够看到“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非虚构写作者往往不会为自身确立身份和角色,对不同类型的非虚构写作者的社会角色的判定,是基于其作品和访谈等由作者本身产生的行为和言语文字的推测和判断。以下三种类型的创作主体,因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社会互动和发展的社会关系不同,因此,三类主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各具特点。
一、职业记者:公众利益发声者
记者群体,因职业特殊性,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看,其社会互动都更为全面和强烈。从鸡毛蒜皮到国家大事,从三教九流到高官名流,社会几乎无死角地存在于记者的眼中、笔下、镜头里。人类社会的大小两级是社会与个人,而记者群体因职业要求需游走于两级之中,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完成对社会的记录和表达。
记者的职业行为是其与社会进行互动的主要方式。深入现场,报道事实真相是记者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也是职业的内在要求。许多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都出自职业记者之手,而此类作品多以“特稿”的方式呈现。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前文所述,非虚构写作具有强包容性,但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写作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在写作的基本原则上产生了交集,即对真实性与文学性的严格遵循。在这一交集领域形成的新兴新闻写作形式就是特稿。
1978 年,“特稿写作”项目正式加入普利策新闻奖的行列。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在塞穆尔·托宾看来,与独家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相比,特稿的评奖条件针对性更强:“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是在一篇特稿中应首要关注的部分”。从塞穆尔的表达中不难看出,从最开始普利策评委会就试图向特稿作家们传递某种信息,1979 年度普利策特稿奖得主乔恩·富兰克林对此的理解是:作为一种新兴流派,非虚构或者短故事形式已经得到了认可,从逻辑上看,设立普利策特稿奖的原因也正在于此1。特稿在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设立,正是对这一写作姿态在新闻写作中被确认的有力证明。


图 3.1 社会地位差异

..............................

第三章 视角与价值的选择:社会角色扮演差异分析 ........... 25
第一节 角色概念四要素作用下的社会角色扮演...................... 26
一、社会地位............................................... 26
二、权利与义务............................................. 28
第四章 平衡与回归:媒体内容生产可借鉴之道 ............... 36
第一节 平衡:掌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尺度...................... 37
第二节 回归:以人为本.......................................... 38
结语 .............................. 46

第四章 平衡与回归:媒体内容生产可借鉴之道

第一节 平衡:掌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尺度
与其说新闻业在变革发展中要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是适应媒介环境变化的新逻辑,不如说这是媒体在进行内容生产时应始终注意的尺度。
对于理性的思考应该以马克思·韦伯(Max Weber)为源头。韦伯以“合理性”(理性)概念为出发点,把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理性的稳步增长,所以合理性在他的理论中起到了核心作用1。
韦伯经过分析得出社会行动存在四个方面的取向,前两种即为属于理性范畴之内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Zweckrational)带有极强的目的性。行动者会利用一种“条件”或者“手段”即客体在环境中的表现和他人表现的预期,以实现理性追求和特定目标。工具理性正是取决于这一预期;价值理性(Wertrational)更强调行为的本身,而不是行为的结果。特定行为方式中总会包含某种无条件的内在价值的自觉信仰,价值理性则取决于这种或是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是其他方面的价值2。工具理性的合理性在于目的引导下对手段的强调,价值理性则坚定不移地以信奉的价值为取向。
在进行学术讨论时,任何一种社会行动都可以以纯粹的形态存在,但在实际社会中,几乎不存在纯粹的价值理性或工具理性的行动,价值理性不可能完全忽视实现目的的手段和结果,工具理性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价值无涉1。韦伯认为,现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来源于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紧张和对立2。
因此,在媒体内容生产的过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共同存在已经是通过现象可以判定的事实。即使韦伯的观点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也有学者对他的观点进行批判,但作为对于媒体内容生产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反思而言,是十分有效的参考角度。难点在于,如何在实践中将两种价值的普遍的紧张和对立转化为具备发展能力的和谐共存。


图 3.2 权利与义务差异

......................

结语


无论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写作方式,还是具有“舶来品”性质的写作姿态,存在于非虚构写作身上的多方面争议,始终存在。不可忽视的是,非虚构写作正是在争议中奋力向前发展。尤其是在媒体行业处于转型期,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脱胎于新闻业的非虚构写作,不仅没有被技术和转变带来的冲击扼杀在萌芽之中,反而做到收编用户,壮大创作群并迎合市场,创造经济效益。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应该对非虚构写作在令媒体行业感到焦虑的今天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予以重视。
非虚构写作能够呈现全民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原因。新媒介环境的出现、技术手段的日益发展、市场的变化、受众的转变都是值得关注的方面。在这些方面中,最值得首先关注的,就是非虚构写作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即成员身份日益多元的创作群。通过对非虚构写作逐步全民化的趋势和创作群体的社会角色的扮演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非虚构写作的内核不仅是真实性和文学性,更在于对“人”的关注,对社会各阶层,各类型,对传播环节的每一个人的关注。
新媒介环境下,技术理性逐渐占据主导。不断加强对“人”的关注,注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是非虚构写作全民化趋势背后的发展逻辑,也是这一趋势带给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启示,事实上,这也是媒体无论处于任何发展阶段都应该坚守的“初心”和责任。对这一部分的关注和讨论对媒体内容生产和行业发展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关注的方面较为有限,实际上还有更为广阔的讨论空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