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传播视阈下央视《新闻联播》 播音语态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19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笔者认为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种播音形式的存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必然性。① 对于我国存在时间最长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的研究,我们更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当下,以碎片化、阶段性的角度去解读、研究甚至批判,而应该从其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更为本质的节目宗旨为落脚点,将其放置于中国当代发展的宏观语境之下,抽丝剥茧的进行剖析、理解与总结。

一、 播音语态的概述及定义

(一)概念的梳理
《中国播音学》中,张颂将播音的定义为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有自己的创作道路、创作规律和创作方法;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结合上,有一系列层次、品味、功力、技巧的多种要素和创作方法。① 在《播音创作基础》中从创作的角度,认为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每一篇稿件的播出,都应是播音员的创作。
语态最初是来自语言学的一个概念,在语言学中,语态是描述句子中动词和参与此动作之主语之间关系的一个术语。后来,人们将语态引用到不同的领域当中,给语态赋予多种概念与内涵。在新闻传播学中,2003 年,时任央视新闻中心主任的孙玉胜出版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首次提到了电视新闻语态的这一概念,“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于电视而言,新的叙述方式不仅仅是指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其特有的语言吸引观众,而这些改变首先必须从转变态度开始。”③ 这里他将电视新闻语态视为一种新的叙述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说话方式”,这种理解也被此后的诸多业界学者所认可。
.......................

(二)播音语态的定义
人类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都是凭借符号来进行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化形式,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④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共同完成人类信息的传播活动。符号系统是语言,它是人们最基础的交流、沟通工具;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一些标志或记号,如体语、音乐、颜色、图像、时空距离等。非语言之于语言起到辅助的作用,或强化或削弱语言信息,但在提高传播效果、沟通双方相互理解方面往往会起着比语言符号更为重要的作用。非语言符号在新闻节目中伴随着语言符号被广泛运用,共同构成了节目主播的语言传播系统,二者共同传递信息以及背后的感情色彩,极大地增强了新闻传播效果。
《中国播音学》中,将电视播音员在传播过程中的“符号”又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分解,将其分解为语言符号、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指播音员把文字(新闻稿件、脚本)符号变成有声的言语,电视新闻口播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语言符号传播给接受者;类语言符号,统称为“口吻”或播讲方式,指的是人们讲话时的音型(语气、语调、音量等)和功能性发声,功能性发声主要包括笑语、哭腔、叹气以及习惯性的“啊、嘿、嗯”等附加语,和语言符号一样,均能够表达某种意思,或者说可以传递某种“弦外之音”;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两类:体语和物件语言。语言和类语言依靠听觉被感知,非语言符号则是依靠视觉被感知的。
语,此字初文始见于春秋金文,形声字,从言,吾声,本义一般认为指谈论。② 表示说的话、表达的言论、写的文字时,作名词用。态,(態)<名>容貌;体态: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③;形状,样子,情况:状态、形态、神态、情态、表态。④ 将其二者放置播音的情境中,可总结为“语”为“可听”的有声语言的表达,“态”为“可感”的体态上动态的无声语言表达。
因此,结合以上关于播音定义的梳理以及语与态的含义,笔者将播音语态进行了概念的定义及归纳:
总体来说,播音语态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基于表达内容(稿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有声语言的叙述方式。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语态的细化,语,听觉上被感知的有声的语言符号,即语言符号及类语言符号,态,则指视觉上被感知的动态的无声的非语言符号。可用下表(1)做详细阐释: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

二、 《新闻联播》的政治传播视角

(一)《新闻联播》的发展历程
《新闻联播》的前身为 1958 年 5 月 1 日创建的北京电视台《全国电视新闻联播》。在 1978 年 1 月 1 日以全新面貌开播,《新闻联播》在当时并无播音员出镜,也没有字幕,但有贴近新闻基调的配乐。可以说开播之初的《新闻联播》建立在“集体记者”和“全国联播”的基础上,延续了之前《新闻简报》和《电视新闻》强调时政宣传、反映建设成就等方面的诉求和功能。
1981 年 4 月,召开全国电视新闻工作者会议(青岛),会上提出要把《新闻联播》办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对国内、国际重要事件及时进行形象化报道的节目”。② 会议要求各省市电视台必须要转播《新闻联播》。同年 7 月 1 日,《新闻联播》积极响应青岛会议,实行了较大规模改版:将以前节目中较为分明三大版块(国内新闻片、国际口播稿和国际新闻录像)与国内口播新闻稿进行了统一编排;同时节目标志、播音员背景、预告新闻提要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1982 年 9 月 1 日中共十二大召开,《新闻联播》从 20 点改为 19 点,《新闻联播》获得了重要新闻的首发权,由此成为官方新闻的权威发布渠道。至此,中国最高政治权力完成了对《新闻联播》的“赋权”,使之在诞生之初,就有了不同于一般新闻节目的独特政治意蕴。③ 1987 年,《新闻联播》播音员由一人主持改为两人主持,实行了两个播音员串联播音;启用了使用至今的 17 秒片头音乐;增设“观众论坛”和“观众信箱”,为观众提供了交流和发声的论坛;“刚刚收到的消息”开始常见于屏幕,时效性再度提高。
1991 年 12 月 19 日,《新闻联播》主播使用新闻提读器,直面镜头进行新闻播报增强了专业性以及与观众的交流感。1996 年元旦,《新闻联播》的播出由录播改为直播,并更换了新演播室。但此时中央电视台除《新闻联播》之外的全部新闻节目已在 1993年完成了录播到直播的过渡,这种不断的完善的即时播报机制,给《新闻联播》重大新闻事件的“首发权”带来了严重冲击。至此,《新闻联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积年不变的报道风格与编排方式。
根据 2003 年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2004 年《新闻联播》在会议新闻和典型报道的语态和画面表达上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各行业工作会议报道被禁止,每天时政新闻总量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期间《新闻联播》明显的变化是典型报道也更加“注重展示人物细节,强调时效性、生动性和贴近性”;增多了同期声的使用;对记者出镜报道、国内国际新闻混编、示意图和字幕版的使用等方面也进行了革新。
............................

(二)新闻联播的政治本位
从《新闻联播》的改革历程上看,国家政策对于节目形态的影响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节目的历次改革都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所做出的反应。尽管《新闻联播》在提高“新闻性”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其信息传递的特征和功能在某一时期有所加强,有着向“以新闻为本位”靠拢的趋势,但总体来看《新闻联播》并未从根本上转向“以新闻为本位”。意识形态传达、国家身份强化的仪式功能才是其节目的根本,“政治为本位”仍是其首要诉求。① 尤其在失去失效性并保持长期稳定的节目程式后,已经使得这档节目演变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政治符号,《新闻联播》的“不变”成为了政治秩序稳定的标志。② 正如央视网上《新闻联播》的简介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日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节目宗旨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但随着近年来节目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也可以发现,主流媒体新闻生产模式的专业性程度会随着政治的民主化程度加深而增强。
总体而言,“国家”一直是《新闻联播》的叙事主体;行政执行、决策权威是其传播的主要功能取向;经济发展是政治传播的主要政策议题,是宣传主旋律。③ 尤其在 2008年之后,在第三次互联网大潮的媒介环境下,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从时效性角度完全占据了信息传递第一出口,《新闻联播》的功能则更多地向凝聚共识、重塑共同体身份的方向回归。其“政治本位”所带来的功能及影响也愈发凸显。因此,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去解析该节目,包括主播播音语态,是较为核心和关键的理论依据。而不以政治传播的形态为背景去谈《新闻联播》的传播策略、主播的语态,有如空中楼阁,往往流于主观臆断,并不具有说服力。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三、 《新闻联播》播音语态的流变 .................... 21
(一)播音语态的变迁 ...................................... 21
(二)播音语态转变的驱动力 ........................ 23
四、 《新闻联播》播音语态的“多态”景观——2011 年后 ................... 26
(一)语态的转型:宣传语态到沟通语态的转向 ........................... 26
(二)语态的机变:宣传语态与沟通语态有机结合 ......................... 31
(三)语态的创新:沟通语态下营销语态初见端倪 ......................... 35
五、 《新闻联播》三种播音语态的启示 ................................... 41
(一)沟通语态是主导 ................................. 41
(二)营销语态是引领 .................................. 42

五、 《新闻联播》三种播音语态的启示

(一)沟通语态是主导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海量传播,社会不再是具有高度同质性特征的民众所组成的“一块铁板”,而是海量信息迅速传播,舆论热情空前高涨,呈现出不同阶层、团体、个人之间的有机结合。仅凭单一的政治宣已无法满足多元化、多态化的社会,其直接灌输和强势引领的姿态会与社会大众严重脱节,而平等、真诚、互动性强的政治沟通在缩小政治差距感、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凝聚共识中起到了更加强有力的作用,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
沟通语态并不是盲目跟风,而是通过平等的交流构建主流话语的魅力,提升传播内容的品质,扩容政治传播的时代价值,这种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多元”社会在各逐其利、自说自话中走向撕裂。人格化、情感化、平民化的沟通语态使主播以作为有思想、有灵魂的、能说会动的“人”的形象出现在受众面前,使主播与受众建立了一种传播关系,而在这种信赖、认同的关系下传播的信息可以促使社会各主体在“私”的共同性中能动地生成“公”的公共性,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将具有公共精神和批判性的公共舆论完成最大限度的汇聚和整合,在与受众互相信任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和交流实现政治传播的价值旨归。
无论是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传播,传播的核心始终是人,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换和情感沟通,人不仅赋予交流以情感和温度,而且赋予和决定了传播的境界和格调,这也正是传播的灵魂所在。即便是《新闻联播》,也不能因为其一贯的权威性而背离政治传播的逻辑与规律,把主播“物化”,消解其主体意识和能动性,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写到的:“我们周围的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
...........................

结语


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种播音形式的存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必然性。① 对于我国存在时间最长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的研究,我们更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当下,以碎片化、阶段性的角度去解读、研究甚至批判,而应该从其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更为本质的节目宗旨为落脚点,将其放置于中国当代发展的宏观语境之下,抽丝剥茧的进行剖析、理解与总结。
在《新闻联播》起步、开播、发展、变革的 43 年的进程中,可以清晰的发现,政治本位一直是节目的使命及宗旨,因此,以政治传播的角度去研究节目包括其播音语态,更加客观,也更具说服力。政治传播是政治系统的有机构成,是现代政治系统运行的重要要素。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价值向政治价值渗透,媒介生态剧变,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民意识的觉醒,公共意识的增强,这些因素自下而上的驱动着新闻产业的改革,播音语态的转变,主流媒体需在遵循政治传播规律和媒介运行逻辑的基础上,实现政治传播的价值旨归。
自 2011 年起,《新闻联播》的播音语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丰富多样,尤其在 2019年联动新媒体后,呈现较为突出的“多态”景观。在传统媒体上,从之前持续多年较为稳定的“宣传语态”,实现了“语”更具情感,“态”更加传神的“沟通语态”的转向;同时根据新闻类型、指向性的不同,将“宣传语态”和“沟通语态”进行有机结合;在新媒体领域中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营销语态”初见端倪,充分吸纳民间话语体系的“语”,个性化主持群像的“态”,在形式各样的创意性表达中持续贴近用户,营造“情感共振”和“价值共鸣”。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