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语汇之艺术升华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3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陈勇简介及其作品情况介绍


第一节陈勇简介
陈勇,1955 年生于云南元谋。1963 年的一天,刚刚满 8 岁的他偶然听到了邻居家传来的竹笛乐声,于是瞬间被那悠扬婉转的旋律和音色吸引住了。在此后,他便缠着邻居家那个吹笛子的小伙子教他学习吹奏,可是难题出现了,那时家庭并不算宽裕的陈勇无法负担购买笛子的费用,因此他便自己动手做了一根笛子,每天清晨 6 点坚持起床练习,勤奋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全掌握了吹奏竹笛的娴熟技法。由此,陈勇狂爱音乐的热情就再未停止过,之后他又开始自学二胡、京胡、小提琴、双簧管等只要有机会能碰到的乐器。1975 年 2 月,禄劝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紧跟形势计划排演“八个样板戏”。就在禄劝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万事俱备”的时候,他们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整个禄劝县城竟然找不到一个京胡拉得像样的人。“相关领导找到学校,找到我的家长做思想工作,让我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拉京胡。”就这样,初中没毕业的陈勇参加了革命工作,时年 15 岁(据陈勇教授回忆)。在往后的 7 年里,陈勇与队友们不断的走乡串寨,送戏下乡的过程中足迹遍布整个普渡河畔、乌蒙山区。又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勇的一位同事回四川探亲时带回了一本从德国翻译过来的《和声》教材,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也因此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1978 年 3 月,陈勇从一份报纸的招生启事中偶然得知昆明师范学院(云师大的前身)艺术系恢复招生的通告,其中拟招的专业就有作曲专业,当时报考作曲专业的人数多达百人而计划只招收 3 名。1978 年 8 月底,陈勇以第一的成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他的命运也因此完全改变。四年寒窗,陈勇师从云南省老一辈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杨放教授,有幸得到全面系统学习作曲理论知识的机会,于是他如饥似渴的傲游在音乐的海洋,反复深入的研究中外理论著作和无数音乐作品从中得到大量经验,同时不断实践反复练习,致使他在大学期间就有不少作品获奖,其中包含艺术歌曲、管弦乐队作品等,最后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绩留校任教。陈勇仍不满足于此,随后于 1982 年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理论作曲进修班学习,师从陈銘志教授,并于 1984 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回到母校以其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和创作之中。
………….


第二节陈勇作品及其获奖经历
早在 1978 年进入云南艺术学院学习起,陈勇先生就在杨放教授指导下创作了具有浓郁云南地方色彩的小合唱《红山茶》,女高音独唱《凤凰花,我心中的花》、女中音独唱《望乡曲》等一批声乐作品以及小提琴独奏《红河的回想》、钢琴独奏《彝山风情画》等一批器乐作品,在省内外广为流传。特别是作为毕业作品的交响乐《边疆音诗》,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南国边疆风土人情,受到了广泛好评。之后陈勇先生到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陈銘志教授深造两年,据陈銘志教授回忆,“陈勇先生是他很好的学生,一贯好学,努力进修,基本功扎实,音乐理论知识丰厚,有很好的旋律感,并掌握了较娴熟的多声音乐写作技巧,同时又具有熟悉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突出长处,所以陈勇先生的作品能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1984 年自陈勇教授学成回到母校怀抱之后,将全副精力投身到教学和创作中来,迄今为止,分别出版了《和声学应用基础教程》、《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陈勇艺术歌曲选》、《月光恋——陈勇创作歌曲精选 80 首》、《情系红土地——陈勇器乐作品精选》、《心灵居住的地方——陈勇艺术歌曲精选》等五部专著,主编《跨世纪音乐文化丛书》、《云之南音乐文化丛书》及云南艺术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丛书之《音乐学论文集》等三套理论丛书,并长期担任国家级音乐核心期刊《音乐创作》的编委。
…………..


第二章陈勇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研究


第一节陈勇作曲技法主要来源
陈勇教授关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学习始于大学期间,在跟随杨放、陆棣和姚继业几位教授的四年里,他努力学习来自西方的作曲四大件“曲式、和声、复调、配器”,并在老师的教导下反复实践,不停对西方伟大的作曲家众多的作品进行曲式、和声等的分析,同时勤于笔记,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写作当中来。在大学期间的陈勇教授就不断的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将云南民间的“花灯”、少数民族的“调子”进行改编、提炼、重塑及再创作,而这些作品在圈内受到好评的同时也就奠定了陈勇教授选材、取材和创作思维的基础。特别是陈勇教授结束大学学习后前往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高级研究班学习的两年使他的作曲理论有了一个质的飞越。那个时候的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氛围空前浓厚,有被誉为“中国复调大师”的陈銘志教授,有刚刚从德国获得作曲与指挥博士学位归国的杨立青教授,还有桑桐教授、邓尔敬教授、丁善德教授等大师云集,除此外,同年上海音乐学院开始频繁的与世界一流音乐学院交流,为那时就读的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引入了最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法。那时与陈勇教授为同学的张千一、何训田等如今知名的作曲家都是有幸得到高考机会的人,因此他们那一代人都因饱尝过恢复高考前求学无望的痛苦,所以对于这难得的机会是一点都不忍放过,他们终日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消耗在讲座、图书馆以及琴房中,这种那一代人独有的对知识的渴望和惊人的专注力直接预示了他们今天的成功。
…………..


第二节旋律技法的独特运用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它基本上体现了音乐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或全部思维,旋律由许多音乐的基本要素组成的,如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等。旋律可分为声乐与器乐两种,声乐旋律是为人声演唱而存在的,因与人声、语言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其特点主要是:音域比较狭窄,节奏不会太复杂,较富于歌唱性和抒情性。在声乐作品中,旋律的走向是为刻画音乐形象和表达感情之所用,因此,旋律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首当其冲的,正如陈勇教授所说;“旋律是音乐留给世间的第一印象。”在陈勇教授众多的艺术歌曲中都一致承载了他的这一观念,不仅如此,陈勇教授还认为中国人是情感关系交织组成的民族,各种不同情感维系的纽带构成了特殊的社会形态,“情感关系”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所以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以描绘画面为主,最重要的是横向发展的旋律所带给人们的情感基调如何产生心灵最深处的共鸣,这是音乐作品成功的基础。
………


第三章多声写作的逻辑分布..........34
第一节 和声理论的全面体现.......34
一、传统和声的规范使用..........34
二、民族性和声的大胆尝试......38
第二节 复调技法的呈现........39
第三节 钢琴伴奏中的音响逻辑 ....43
一、线性逻辑.........44
二、纵合逻辑.........47
三、块状逻辑.........48
四、集合逻辑.........51


第三章多声写作的逻辑分布


第一节和声理论的全面体现
在多声音乐写作中,各个不同的声部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一个统一的形象。多声部能够结合在一起的主要依据就是和声。和声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和声学是研究和弦的结构、和弦的相互关系、和弦的进行方法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和声写作方法是音乐创作中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由于不同结构的和弦具有不同音响色彩效果,这种音响色彩特点使和声成为在音乐创作中塑造各种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这就像绘画中的“烘云托月”一样,和声就是在音乐中以各种音响色彩烘托主旋律,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在旋律中推动了动机乐思的发展以及自然过渡到不同的调式调性上。陈勇教授在创作中对于传统和声的使用是熟练而极致的,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用法有在作品《大青树》引子部分钢琴伴奏织体中规范的级进三和弦分解,根据这几小节的和弦功能性进行骨干音分析,又可看出这是一个调内下属七和弦的整体分解(详见谱例 20);


…………


结论


陈勇教授是云南秀美山水和丰富民风民情哺育的作曲家,在他三十多载的创作生涯中无不从这片土地获取其创作灵感,他的这种坚持民族性导向思维的创作理念成就了其作品的独特个性。作曲家对创作的选题立意非常的重要,唯有坚持不懈的在一个立意或目标上倾其所有的精雕细琢,方能逐渐形成其主导的创作理念并日益得以汇聚成个性的符号。对云南这片土地的深厚爱恋从陈勇教授几乎遍及所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集中可细致感悟,如若不是不断从中吸取养分,不间断的用真情和勤苦叩响这些文化的尘埃,又怎能为后继学者带来这么多的借鉴和典范呢?陈勇教授的作品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如若不是他坚持将民族调子从发掘到整理、从揉碎到重塑,秉承“洋为中用”的创作观念,又怎能使短小而不断重复,不具备规整结构的民族音乐扩充至艺术歌曲的范畴?如若陈勇教授只是照搬民族音乐元素,运用作曲技法对其进行改编和单纯的润色,又怎能使民族民间史诗般的信仰和精神已经得以提升至艺术的高度?三十多载潜心于民族语汇艺术歌曲创作的陈勇教授令我们看到了他的成功,也为我们承袭这种创作思维确立了清晰的指向。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