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补偿视角下古典文学中桃花源形象的建构与衍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7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桃花源故事数量众多,源远流长。自陶渊明建构出理想社会图式的愿求,历代文人对精神原乡的生命追寻及理想邦国的文化隐喻,多借由桃花源主题的异化与深化建构出数量众多的桃花源文学表述体系。桃花源即成为中国文人社群表显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悖逆相反、交融化合的一种象征符码。因此各代关于“桃花源”的故事、诗文、小说、杂剧很多,对其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焦点。研究点也比较全面,包括桃花源意象的诗歌研究、文化意蕴研究、与宗教关系的研究、接受史研究,源流考等等。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研究开始用新的视角解读桃花源,如对桃花源的生态美学解读、研究戏剧中的桃花源意象等等。前辈学者们对桃花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笔者以中国知识资源为资料统计依据,概括出对“桃花源”的研究资料主要集中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十年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研究综述
关于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并诗》的研究虽然近些年有变少的趋势,但从整体看研究并没有消退,其中关于桃花源原型的研究仍旧是学术热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关于题材的研究 2、关于原型研究 3、关于作品渊源研究 4、关于思想主旨研究 5、关于影响的研究
第二、关于对“桃花源”意象变衍的多角度研究.。
陶渊明之后,中国文人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断深化与转喻桃花源主题来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和自由心灵的向往,世发表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桃花源主题”,其主题意蕴与美学形构,在不同的文时代背景中,都有不同的转拓与精入。学界对“桃花源”主题的衍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关于“桃花源”衍变的整体研究 2、关于文化意蕴变衍的研究3、关于衍变原因研究。
第三、关于“桃花源”比较研究
1、本土比较研究。例如《以老子“无为”辩证小国寡民、桃花源及乌托邦之异同》,辨析了桃花源与小国寡民之异同,桃花源、小国寡民与乌托邦之异同。2、中外比较研究。例如《大观园与桃花源及乌托邦比较研究》、《柏拉图的“理想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比较研究》、《 美的世界与善的世界——桃花源与理想国的比较分析》、《中外乌托邦比较看“桃花源”的特征及意义》、《朝鲜李仁老<青鹤洞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之比较》等等。

1.2 研究意义
桃花源作为中国传统世代迄至当代最重要的文化符码之一,前人对桃花源的研究是相当全面而深入的。但前代学者对桃花源的研究基本只围绕在文学的范围内,本文试图换一个角度,导入心理学科的知识,从心理学补偿理论视角入手,把握心理补偿与桃花源建构之间的关系:桃花源作为理想世界的一种文化象征符码,每个时代、每个文人都形塑了不同形态的桃花源。只要现实世界存在着缺失与不足,文人便会产生文人便会产生补偿心理,依循社会缺失补偿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桃花源形象。同时,历代文人将桃花源经典文本不是简单的的接受,而是进行深化与转喻,建构出新的桃花源形象融合了自我主体意识与集体主体意识,桃花源形象不仅是个人缺失的表现,也是集体的、民族的反映。
桃花源形象作为历代文人集体欲望的缺失的投射载体,历代文人以想主要建构方式的“桃花源”形象根据时代有其嬗变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衍变趋势。另外,从补偿学说看桃花源形塑的变化能够探寻出古代文人以及人们内在的生命原因以及深层文化意蕴。因而,心理补偿理论的加入,为古典文学中“桃花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总得来说,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第一,文化学意义
文学艺术的创造,是文学创作主体反映与社会世界关系的一种言语建构与消解的过程。任何创作与接受涵蕴着文人独立自主的言说形式与心灵内在的生命原音,也无法脱离历史社会的文化情境,再现出历史文化底层之集体无意识。
桃花源不能确定是陶渊明创造,但是在到陶渊明时形成固定模式,他所描绘的理想乐园,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弦。桃花源成为追寻精神原乡及理想邦国的文化象征,后代文人借用此主题建构了一套套桃花源的文学表述系统。研究桃花源意象的文化学意义在于:从心理补偿的视角来看,能够更为清晰的把握中国古代文人内在的自我意识,更清楚的看到桃花源文学表述中所蕴含的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精神内涵,同时可以清晰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心理定势对桃花源形象的建构所产生的积极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 补偿理论概述

“补偿最初是一个生理学概念,是指个人由于生理缺陷产生自卑感,从而发挥其他优势来抵消或者补足其缺陷。”例如一个患有口吃的人通过反复练习,克服缺点赢得了演讲比赛。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最先把补偿从生理学的范畴扩充至心理学的领域,他认为个体天生具有一种补偿心理,当个体的意愿和欲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满足时,内心出现缺失感和不平衡感,此时个体必然会采取某种措施补偿缺失,使他们的心理重新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就是心理补偿。补偿理论的形成与阿德勒个人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他自己也说:“我决不说任何不能用自己经验证明、证实的话。这是我的一个重要原则。”另外,他还批判式地继承了佛洛依德、尼采等人关于于补偿问题的观点,取其精华,最终形成了完整性的补偿理论。

2.1 心理补偿理论的源头与表现类型
2.1.1 自卑与内驱力---补偿理论的根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进的。一一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阿德勒认为人类都渴望达到圆满、完美的状态,但现实和理想存在反差,人们因此产生自卑感,为挣脱并超越自卑所带来的紧张状态与压迫感,人们定会采取措施进行补偿。因而在阿德勒看来,补偿作用是推动个人去追求目标的基本动力,是一种心理上积极向上的力量。
“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自我完善与人类不断进步的内驱力。另外,阿德勒认为补偿方式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补偿,例如口吃的人努力练习取得演讲比赛的胜利,这就是他对外在缺陷的自卑感而做出的直接补偿;第二是间接补偿,即发挥类似的身体的其他技能,甚至是心理来补偿某一方面的自卑感。罗斯福、左丘、孙子、司马迁等自强的人生经历就是鲜明的例子。
2.1.2 成功与失败---补偿理论的类型
在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阿德勒一直认为自卑感是个人在追求优越感所经历的一种常态的过程。人生来就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自卑其对个体的成长发挥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最终取决于个体的补偿。 主体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理解,这是成功补偿的前提。从补偿的程度来看,身体或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是最为严重的,他们存在一般的、健康的补偿,有时还会出现“过度补偿”的现象。例如,有些人是左撇子,他们的右手天生不擅长书写和劳动,但由于他们不断努力、勤奋练习,不但能与别的儿童一样熟练使用右手,甚至工作的比他们为出色和优异,这就是“过度的补偿”。阿德勒说:“几乎在所有杰出者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某种器官上的缺陷。

2.2 补偿理论的形成
2.2.1 童年的自卑---补偿理论形成的个人因素
阿德勒认为幼年时期的无知、无力和无能是个体自卑的根源。阿德勒用自己早期的经历清楚的证明了这个观点,自卑与补偿心理的形成,可以从他的童年的生活中找到痕迹。比如残弱的身体状况和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兄弟妲妹中的出生次序等。
首先,是被病痛折磨的身体和对死亡的恐惧。
1870年,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那是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虽然家庭富足、舒适却没有给阿德勒带来幸福的童年,正好相反,据阿德勒回忆,他的童年是多灾多难的,对死亡的恐惧如迷雾不散。3岁时弟弟死亡冲击了他敏感的神经,4岁才会学会走路,再加上患有软骨病,身体虚弱,无法做剧烈运动,喉咙也时常感觉窒息。到5岁时阿德勒差点因为得了严重的肺炎而失去生命,虽然有惊无险,但是这种惨痛的经历却像影子一样尾随着他。而且他曾经在街上被撞倒过两次,使他对死亡更感到恐惧。对童年的不幸和痛楚的害怕与恐惧,导致了阿德勒与同龄人相比有更强的自卑意识,阿德勒试图想要摆脱,因此他曾经渴望成为一名医生。以自己的亲历经历作为论证,阿德勒认为,患有自卑情结的孩子往往是被忽视的、不被期望的、丑陋的小孩。这些小孩因为身体缺陷导致自卑,缺陷又使其生存环境充满曲折,于是很容易发展出自卑情结。
其次,是出生次序。阿德勒兄弟众多,自己则处于次子的位置,但这样的出生次序却时时刻刻影响着他的生活。因为有身强体壮的哥哥,瘦弱不堪的阿德勒总是感到自惭形秽,家里的长辈对哥哥的喜爱也远甚于他。由于阿德勒身体虚弱,父母很纵容他,但是当弟弟出生之后,他觉得自己又被忽略了。因此,处于中间位置的阿德勒,与哥哥和弟弟相比,他的自卑感更为强烈,因为他害怕被忽视,总处于忧虑当中,想要改变这一情景的意愿也变得强烈。因此阿德勒认为个体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产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是他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得出来的结论。
综上所述,阿德勒用他自己的经历来验证童年的自卑是补偿理论的个人因素。除此之外,阿德勒补偿学说的完善还吸取了佛洛依德、尼采等人的理论观点。

第三章 心理补偿视角下古典文学中桃花源形象之建构...............11
3.1 古典文学中“桃花源”概述.....................11
3.1.1 意象与形象..........................11
第四章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之衍变..........................21
4.1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之衍变过程...............21
第五章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衍变的精神内涵.......................32
5.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补偿---深厚的和谐意愿............................32
5.1.1 皈依自然的美好愿望.......................32

第五章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衍变的精神内涵

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社群补偿现实生活的缺失与建构理想世界相融合的一种言说形式与象征符码,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意象的形塑,亦是一种心态和心境的体认与表征,补偿心理视角下桃花源形象的建构,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文人在现实中缺失了什么,文人的心理补偿对象都囊括在三个方面,即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补偿、对人自身的补偿、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补偿。世代文人们通过对这三方面的补偿,形成了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桃花源形象,共同拓展了桃花源形象的内涵空间。其中既涵具自然的、生命的涵义,哲学的、心灵的蕴含,又包含文化的、历史的寓意。

5.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补偿---深厚的和谐意愿
桃花源形象的建构中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补偿,这种补偿心理具体表现在向往自然的美好愿望、对美与善的渴望、向往美好的希望意识。从整体上表达了古代文人及人们深厚的和谐意愿。
5.1.1 皈依自然的美好愿望
桃花源中的自然景物总是被描绘得美丽异常,如梦如幻。如《桃花源记》,写到桃花林,作者赞其绚烂美丽;写到土地,作者形容为平旷肥沃;写到屋舍,作者称其整齐划一。由于篇幅受限,陶渊明自然生态蓝图之中的美景并没有完全得到展现,但我们仍可以窥探一二,如夹岸桃林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潺潺的溪水,丰茂的芳草,满溢空中的香气。但这只是背景之美,绵延数百步,桃花夹岸开放,飘落的花瓣异常绚烂,且香气扑鼻。主体之美在背景之美的映衬下色彩更为浓烈,两者交相辉映,诞生出绝美的画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和各种组合场景所呈现的绚烂多姿的生态桃花源牢牢抓住了人们的心,为之倾倒。从心理补偿的角度来看,这种自然美景追求是文人对乱世之中破败环境的心痛与不舍,因此《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形象的诞生也表达了陶渊明对美的追寻,对自然的喜爱、向往、尊重与敬畏。如钱起《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诗中以“几年家绝壑,满径种芳兰。

结语
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时代直至当下的每一步跋涉中,对理想境地的渴望与追求都不曾停止过一刻。无论这种理想是安全方面的保障,物质方面的温暖与饱腹,还是精神方面的长生、自由与自我实现,都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因此它们也就成为了文学传统中具有极大永恒性的主题。在心理补偿的推动下,一代代众多或有名或无名的文人都通过独具特色的桃花源形象表现着自己心目中幸福安乐的理想乐园,感染、鼓励着不同时代的文人,并被一番番地接受、传播、改造甚至升华。
从心理补偿的角度审视桃花源,桃花源形象是在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缺失及“异化”行为的补偿,社会中缺少什么,桃花源中就体现出什么。东晋时期,民风淳朴,躬耕田园,丰衣足食,到处体现着和平、宁静、富饶的桃花源形象是对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人及人们的心理补偿,也是集体的、民族的欲望体现。也正因如此,由于唐宋时代物质水平的提高,同时道教神仙思想达到鼎峰,期望长生不死,永远享受人间所有快乐成为唐人的终极幻想,并转而在桃花源理想境界中关注作为人的个体价值。桃花源形象从农耕文化的理想王国到现实人生真实境界的转变迎合了唐代文人的期望与要求。得意时进取功名,失意时退隐山林,对于中国文人的内心而言,归隐与出仕是中国文人永远难以抉择的矛盾,在亡国的大背景下,作为文人隐逸之宗的陶渊明成为元清文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内心渴慕与伤痛只有回归灵魂深处才能得到永久的栖息,内心的安宁才是理想的“桃花源”。桃花源形象建构的移动,在时代演进中有展现出一定的衍变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是生活的乐园到内心的归宿,从时间上来看,是尚古的情结到指向现实,从补偿层次上看,是从享乐的人生到自我的追求。桃花源形象不断衍变,心理补偿作为其创作动机来看,首先时代背景是决定因素,但也不能忽视文人自身经历、思想与中华民族的文学理想、文化精神和审美心理对补偿心理的影响作用。桃花源形象历代衍变的趋势,时代的发展进步自然是主导因素,但也不能忽视文人自身及其整个文人集体无意识的心态转向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心理补偿角度下历代文人的桃花源形象的建构,不仅是一种文化意象的形塑,亦是一种心态和心境的体认与表征,桃花源形象历代衍变,其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得到凸显则,既有自然的、生命的涵意和人生的、心灵的蕴含,同时也具社会的、文化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