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双重差分模型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47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笔者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效应,并对地区分布、企业所有权性质和要素密集行业的异质性因素分别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银行信贷三大政策工具对商业模式创新产生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产业政策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施效果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目前,移动互联网、生物工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行业的转型,并逐步形成新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单靠技术创新已经不足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需要商业模式创新突破技术难题(吴晓波,2021)。产业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政策,通过限制和支持等方式,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引导,能够对企业的商业模式产生一定的刺激(杨瑞龙和侯方宇,2019)。可见,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活动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优化产业政策(饶品贵等,2013;张新民等,2017)。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一、理论背景
产业政策是政府基于行业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对相应产业进行干预和指导,用于特定政策目标的实现(Howlett,1991)。产业政策能够运用权威有力的版权和专利法律,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学习和积累技术知识方面进行指导,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利用成本和信息外部性对市场失灵问题进行解决(Mbate,2016)。然而,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影响还存在争议,理论界分析产业政策的作用时,存在抑制和促进两种态度(王晓珍和邹鸿辉,2018)。支持的一方表明产业政策不可或缺,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为经济体系道路的建设提供关键力量,引导企业和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Bianchi和Labory,2017)。反对的一方认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是无效的。在市场机制逐步健全的情况下,政企间的关系优化和修正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向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传递政府产业发展的真实意图,进而更好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积极效果,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李明和尹江熙,2021)。
商业模式创新日益受到学者们和从业者的关注,成为衡量产业政策对特定产业结构变革产生效果的关键指标,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变革也具有重要作用(郭净等,2019)。对企业来说,良好的商业模式是有利可图的投资,对客户提供有益的服务,对员工提供有益并且对自身有利的工作组织,与竞争对手相比是一种有竞争力的商业战略,外部因素对于理解如何在实践中使用商业模式很重要,外部因素往往是如何迫使公司重新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Ghazinoory等,2018)。已有研究在考虑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时,大多从组织层面分析,忽视产业政策的影响。企业作为开展创新工作的主体,单依靠技术创新手段可能会走向失败,而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提高创新成功的机率,帮助企业实现持久发展(Johnson等,2008)。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方面。
第一章绪论。阐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商业模式创新、产业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其中,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从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测量以及内外部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产业政策理论从产业政策的定义和产业政策工具方面进行分析;产业政策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从促进和抑制两方面分析产业政策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第三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基于产业政策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财政补贴与商业模式创新、税收优惠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及银行信贷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详细说明实证方法、样本选择、变量测量以及模型构建。模型构建选择双重差分作为实证研究方法,选择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寻找变量衡量依据以及进行定量处理。
第五章实证分析。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平行趋势检验,判断是否符合双重差分检验的前提条件。其次,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产业政策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分析在不同地区、所有权性质以及要素密集行业下的企业对产业政策感知效果的异质性,并且进一步分析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银行信贷产业政策工具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机制影响。最后,对运行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结论、启示与贡献。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提出管理启示,分析研究贡献与后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商业模式创新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
关于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商业模式的定义逐渐开始扩大,得到了很多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电子商务、战略、企业家创业、创新和技术管理等不同的研究范围产生了鲜明的特色(Frankenberger等,2013;Bidmon和Knab,2018)。商业模式往往被描绘成一个总体的概念,注意到一个商业所构成的不同组成部分,并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Frankenberger等,2013)。一般来说,商业模式定义为描述公司的业务是如何运作的一个分析单元(Zott和Amit,2010)。商业模式可以描述企业机制的架构或设计,企业如何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过程中取得收益(Teece,2017)。商业模式被定义为利润相关者之间的交易结构以及企业如何获得经济价值(李东,2014)。在大多数商业模式文献中,商业模式的概念与价值概念密切相关(Casadesus-Masanell和Ricart,2010)。每个企业都有明确或隐含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价值主要是指商业利益以及与客户利益的交换,以及对价值网络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价值,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价值体系中来(Yang,2017)。基于活动的视角,同时承认交易和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将商业模式定义为由一系列使企业能够创造和获取价值的关键组分构成(Hartman等,2013)。
商业模式创新是对商业模式要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组合(Osterwalder和Pigneur,2010)。商业模式创新超出了单纯介绍新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范围,从而为如何参与经济交互开辟全新的机会(Frankenberger等,2013)。研究学者和管理者普遍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产品和客户之间的关系(Priem,2007)。商业模式创新使消费者想要的产品和服务得到满足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实现经营绩效的提高(丁宁和丁华,2020)。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确实提供了可观的回报,但它们不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的收入也被证明更具可持续性,企业将能够解决监管转变(Bashir和Verma,2017)。尽管商业模式创新是实现经济价值的关键决定因素,但正确的商业模式很少见。商业模式创新要求企业探索当前经营方式的替代方案,并了解他们如何以不同方式满足客户需求(Jahangir和Zhiping,2016)。
..........................
第二节 产业政策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和市场化改革,中国的产业政策也经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详细探讨其内在逻辑,了解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对中国当前整个市场化改革和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江飞涛和李晓萍,2018)。
一、产业政策的定义
关于产业政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日本,产业政策形成于日本现代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对实现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发挥关键作用,促进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干预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就,引起中国和各国的关注。为了参考和学习日本产业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产业政策开始引入中国,有关产业政策领域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产业政策的引入符合中国推动经济增长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推动了中国产业迅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郭净等,2019)。
产业政策的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狭义方面来看,产业政策表现为有针对性的产业导向,能够对结构变化和经济获得进行推动和刺激(Rodrik,2009)。广义方面来看,产业政策包括政府对产业整体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小宫隆太郎,1988)。广义方面的产业政策更侧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中国更倾向于广义方面的定义(吴小节等,2020)。产业政策是指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划、干预措施来优化工业结构,加快供给总量增加速度,促使供需结构更加平衡发展,更能适应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何熙琼等,2016)。产业政策其根本价值是对不确定性的对冲,通过降低不确定性,引导企业进行创新,对不足的市场力量进行弥补,推动知识积累和传播,为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变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吴小节等,2020)。产业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所发出的一种经济信号,而政府对各行业的扶持程度则表明了其发展方向(谭劲松等,2017)。政府为调整产业发展,进而推出一系列发展政策(陈永清等,2016)。作为纠正市场失灵的工具,产业政策应该由导致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全球化的社会目标来指导,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环境(Bianchi和Labory,2017)。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6
第一节 产业政策与商业模式创新 ..................... 16
第二节 财政补贴与商业模式创新 ..................... 16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19
第一节 方法选择 ......................... 19
一、双重差分法的简介 .............................. 19
二、选择双重差分法的原因 ............................ 19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25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25
一、描述性统计 ......................... 25
二、相关性分析 .................. 25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商业模式创新的平均值0.0770,最大值为0.7840,最小值为0.0002,方差为0.0488,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来看,说明不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很大的不同。产业政策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为研究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分析提供空间(见表5-1)。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除此之外,资产负债率、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等控制变量的数据波动大,表示样本企业有规模大的企业,也有规模小的企业;有成立时间短的企业,也有成立时间长的企业;有经营较好的企业,也有负债较多的企业,进一步证实制造业中不同企业之间水平存在差异,并且商业模式创新和治理机制等控制变量的方差数值都相对比较小,说明选取的样本企业数据整体上比较稳定,为进一步双重差分实证分析做好基础。
.............................
第六章 结论、启示与贡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作为纠正市场失灵的工具,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如何引导制造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制造企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实施产业政策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弥补核心技术薄弱的不足,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研究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选取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制造企业为了获取和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必须提高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创新水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业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竞争。
一、产业政策正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根据双重差分实证结果显示,在不加入其他相关变量的影响下,产业政策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系数0.0052,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显著,考虑治理机制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后,相关系数是0.0056,并且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显著。表明产业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正向且显著的效果,表明产业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感知到产业政策的制造企业,受到产业政策的刺激,相比没有感知到产业政策,其商业模式得到创新。这一结论与李永发等(2021)、罗兴武等(2018)以及Ghazinoory等(2018)的研究结论相符合,作为重点产业,制造业也是一直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发展,从起步到开始走向规模化。伴随我国制造业不合理的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效率低下,产业链之间骗补事件等问题多次发生,如何利用产业政策引导制造业健康发展成为关键问题。产业政策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施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企业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调整和维护恶性竞争的市场,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并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作为新的替代方案,不仅能够开发潜在市场的机会,还能够影响现有生产和社会消费方式,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特别在当前背景下,产业政策能够刺激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影响企业的产出,甚至对行业和社会产生外部性影响,为此,企业必须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来实现价值的创造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调整,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实现最大化满足顾客需求,加强对技术能力的协同创新。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关注政策的导向并与之交互发展,能够对企业成长具有推动作用。产业政策作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外生变量,具有选择水平属性的产业政策,对企业进入政策扶持范围的门槛开始提高,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有利于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需要提高对政策信号的感知程度,这是社会化制度结构的要求。不同程度的政策导向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呈现差异,拥有高程度的政策引导,有利于推进企业获得更多政府多方面支持和帮助,使企业运营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对商业模式创新发挥促进作用,反之,则无法获得政策的引导,造成企业的合法性存在问题,减弱顾客认知,从而不利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