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如今,习近平主席也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李克强总理强调“旅游产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并把旅游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自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6个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文件,2013年全国人大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此外,无论是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是国务院其他相关政策文件中都大量出现了旅游方面的内容。2016年5月,世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同年12月,《“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首次被列进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2016年,国务院及各部门发布的文件中有69个涉及旅游问题。旅游业与110多个行业相关,其综合性更加凸显。可以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随着全域旅游加速发展,各地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凸显的管理能力不足、政府规划引领不够、综合协调机制不完善等系列问题,逐渐引起政府、企业和公众对全域旅游视角下当地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开始反思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政府部门对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识得到进一步唤起,改革的进程也在加速推进。
....................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全域旅游在国外的探索,典型代表有:以法国为代表的集和了全域旅游、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联合进行发展模式,以及以西班牙为代表的“阳光与海滩”旅游模式等。而旅游管理体制在国外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各地域和风景区的政府与非政府形式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上。在国外,有专门负责管理旅游的政府机构,被称为国家旅游组织,目前国际旅游业比较认可的分类方式是依据市场与政府关系而划分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
一是政府主导型,把旅游业作为准公共产品配件,要求政府提供诸如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资金问题,整合旅游资源、旅游规划,例如韩国。
二是政府干预型,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政府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旅游业,基本上由市场自行调节,而政府在有关部级机构的基础上,再下设分支机构,专门负责旅游业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垂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旅游企业的审批和监督管理。经济发达和旅游业越发成熟的国家主要实行这种政权干预力度相对较小的管理模式。例如,英国把旅游局设在其就业部下;法国在公共工程住房和交通部下设旅游局;德国在联邦政府经济部下设旅游政策处;西班牙在经济财政部下设贸易、旅游和中小企业国务秘书处;日本将观光部设在运输省运输政策局下面;新加坡在贸易和工业部内设旅游局。
三是市场主导型,这种类型的首要特点是把参加主体当作是旅游管理者,主体包括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和游客。其功能主要是旅游宣传,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促进跨行业联合,开发的业务约束和指导方针,负责旅游人才培养,并建立相关信息反馈系统;其次是多目标集成开发,更多的关注旅游管理过程中元素的整体协调发展,而不是单个元素突出的发展;再次是旅游管理权限归属合理,像法国旅游业高级管理委员会,它的主席是法国总理,其中成员有内政部长、科学教育文化部部长、运输和旅游部长以及财政部长,各个部长负责对外贸易和公共工程相关工作,与此同时,该委员会成员还包括社会组织。
.......................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相关概念
一、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在《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报告中,自此提出后业界对全域旅游甚是关注。五年后,在2016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目标,李金早在报纸及网络媒体上发表了《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署名文章,并正式对“全域旅游”进行了解释,文中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李金早代表国家旅游局作的工作报告中还认为,要实现以下九大转变才能使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向创新型全域旅游模式变革,具体表现在:由单一的景区(点)建设管理转为全域化的综合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旅行社委派的导游管理转为自由开放流动管理;由简单粗放的低效旅游运营转为更加高效精细及个性化旅游;由单一闭塞的旅游服务及产品开发转为开放兼容并蓄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由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到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及全社会的共建共享;管理方式由景区(点)内部治理转为打破景区“围墙”的全域化的依法治理;监管部门由原来的单一的旅游局(旅游委)向各级党委政府高位统筹协调推进转变;接待游客的主体由单一服务功能的景区(点)转变为全地域、全方位甚至全时域的大旅游服务格局转变。
.......................
第二节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必要性
大众旅游时代下的全域旅游,对一个旅游目的地全地域、全时域管理、服务的无差别性、高效性等提出了新要求。要发展全域旅游,就必须构建与需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韶山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改革旅游管理体制,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全地域、全领域、全时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了当务之急。依据韶山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韶山迫切需要改革旅游行政管理机制,整合政府行政权力,从宏观上建立能够满足当下和未来韶山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
一、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全域旅游对应全域管理。旅游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内容。韶山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中旅游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全域旅游市场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实施政府旅游管理的时候要解决政府管理缺位、错位,管理机制不顺畅、不到位,管理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韶山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以“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游客满意、居民满意、投资者满意的全域旅游服务型政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核心重要目标,全面创新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以全域旅游的视角,探索建立高效的旅游建设管理体制、多级联动的行业管理机制、高度联合的市场执法机制、全方位的市场服务保障机制、多方面的区域合作机制、共建共享的区域合作机制、“互联网+旅游”的智慧运行机制等,真正实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域旅游产业的要求,将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同时发挥好政府及各界力量在全域旅游当中应尽的职责,以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
第三章韶山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17
第一节韶山市全域旅游和相关管理体制发展现状.........17
一、韶山全域旅游发展整体概况.........17
二、韶山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历史沿革和现状..........19
第四章韶山市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31
第一节建立全域旅游建设管理体制...........31
一、搭建高效的旅游综合管理体系........31
二、构建统一权威的综合协调机制...........31
第四章韶山市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第一节建立全域旅游建设管理体制
应紧紧围绕适应旅游发展的综合监管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全市全民配合的、各部门形成合力的管理体系,释放发展活力,提升监管效能,为旅游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体制机制保障。
一、搭建高效的旅游综合管理体系
形成一方牵头协调抓总,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坚决杜绝一家负责的“小马拉大车”现象。要探索做实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己经成立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力提升韶山整体的综合协调、绩效考核、市场督查等方面职能,制定出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相匹配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详细责任清单。出台韶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秩序长效管理办法,建立起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旅游综合管理体系。深化“1+N”管理模式,即“旅发委+旅游警察+市场监管+……”的模式。同时应成立多个旅游市场管理保障机构,切实构建起从大局谋划和设计、从高层次有效资源整合、从全方位协调推进的全域旅游建设管理运作新体制和工作新格局。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