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一:城市转型背景下乌海市酒店业发展策略研究
技术研究路线图
本文研究的乌海市酒店业的范围是乌海市的旅游饭店和一般旅馆,通过查阅文献,梳理了城市转型与旅游关联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了解国内外酒店业的研究方向及成果,也梳理了酒店的相关文献。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乌海市酒店业发展情况,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和酒店顾客深入交谈,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文本分析、范畴提取得出影响酒店发展的因素,通过PEST分析了乌海市酒店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运行SWOT分析了乌海市酒店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提出发展战略,最终从政府、酒店、顾客三个层面给出推动乌海市酒店业转型发展的策略。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范围
1.研究背景
2.研究范围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二、文献综述
(一)城市转型与旅游业关联性研究梳理
1.旅游业助力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
2.城市转型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
3.城市转型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及评价研究
(二)国内外酒店业相关研究梳理
三、相关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资源型城市
2.资源枯竭城市
(二)相关理论
1.PEST
2.SWOT
四、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案例地酒店业发展概况
1.酒店的注册情况
2.营业收入
3.主要类型
(二)研究对象与甄选
(三)研究数据收集及处理
1.数据来源
2.数据处理方法
3.文本分析与归纳
(四)因素分析
五、乌海市酒店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PEST分析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技术环境
5.PEST分析结果
(二)SWOT分析
1.优势
2.劣势
3.机遇
4.挑战
(三)乌海市酒店业发展战略
六、乌海市酒店业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策略
1.尽快出台行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酒店业发展
2.加大经济财政支持力度,不断促进酒店业发展
3.加强行业内外部的联动,加快推动酒店业发展
(二)顾客需求及市场策略
1.筑牢服务意识,关注顾客要求
2.注重细节,提供个性化服务
3.创新服务产品,增加顾客体验感
(三)企业自身策略
1.坚持精准营销,不断增加企业效益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3.坚持创新驱动,不断促进高质量发展
七、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二:野马图村居民社区参与旅游的调查研究
本文选择野马图村居民作为调查主体,基于社区参与供给的角度,采用实地走访调研、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了乡村旅游的推进对当地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等的影响。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回收整理、结果录入、基本信息的描述性分析和借助spss 22软件对12个子因子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对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显示,目前居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年轻人对经营采摘园的热情不够、居民收入基本处于中上水平,且大多数居民认为周边的旅游对采摘园有带动作用;居民对当地经济效益的态度分析显示,70%以上的受访居民认为野马图开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村子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居民对社会效益的态度分析显示,野马图村开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的知名度以及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居民对环境效益的态度分析显示,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居民居住环境和周围的绿化环境。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野马图村乡村旅游主要的促进和制约的因子为经济因子和环境因子。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
1、国外文献研究
(1)乡村旅游
(2)社区参与
2、国内文献研究
(1)乡村旅游
(2)社区参与旅游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
2、研究目标
(五)研究方案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地调研法
(3)归纳总结法
2、技术路线
(六)创新点
(七)研究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1、研究条件
2、不足之处
(八)预期结果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乡村旅游
2、社区
3、社区参与旅游
(二)理论基础
1、社区旅游增权理论
2、利益主体理论
三、野马图村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及特色
(一)野马图村简介
(二)野马图村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
3.市场优势
(三)野马图村乡村旅游特色
1、增加游客农家生活体验
2、发展文化带动产业
四、野马图村社区参与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效益评价分析
(一)问卷设计、发放及回收
1、问卷设计
2、问卷发放及回收
(二)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
(三)问卷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1、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1)性别样本
(2)年龄样本
(3)年收入样本
(4)文化程度样本
(5)是否经营采摘园样本
(6)周边旅游是否对采摘园有促进作用样本
2、社区参与旅游的居民对经济效益的态度分析
3、社区参与旅游的居民对社会效益的态度分析
4、社区参与旅游的居民对环境效益的态度分析
(四)小结
五、野马图乡村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子分析
(一)公因子方差
(二)提取公因子
(三)旋转成份矩阵
(四)影响因子分析
1、经济影响因素
2、环境影响因素
(五)小结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二)对策建议
1、消除居民负面感知,激发居民旅游参与积极性
(1)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种植技术水平
(2)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减小季节性影响
(3)打造产品特色,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4)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
2、提高居民素质,规范化管理
3、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合作共赢
4、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居民提供保障
5、实施种植补贴,提高经营热情
七、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三:基于IRT框架的乡村旅游发展评价研究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和理论基础上,对其核心概念予以清晰地界定,以IRT框架为核心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后结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及一般特征,明晰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各项因素,提出乡村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频度统计法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选取高频指标,并且邀请具备乡村旅游专业知识的专家及学者进行修改,辅以专家访谈,确定最终的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
1.3.2 创新点
第2 章 基本概念、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IRT框架
2.2 文献综述
2.2.1 IRT框架研究综述
2.2.2 乡村旅游评价研究综述
2.2.3 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 章 基于IRT框架的乡村旅游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3.1 乡村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系统性原则
3.1.3 可操作性原则
3.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3.2 乡村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3.3 乡村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权重确定
3.3.1 评价方法
3.3.2 数据分析
3.3.3 权重分析
3.4 乡村旅游发展评价水平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量化
3.4.2 综合评价模型
3.4.3 综合评价标准
第4 章 乡村旅游发展评价的实证
4.1 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4.1.1 上海金山区山塘村概况
4.1.2 上海崇明区仙桥村概况
4.1.3 选取依据
4.2 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评价内容
4.2.1 网络
4.2.2 内生性
4.2.3 嵌入性
4.2.4 互补性
4.2.5 规模
4.2.6 赋权
4.2.7 可持续
4.3 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评价结果
4.3.1 各指标得分
4.3.2 综合得分
4.3.3 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第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四: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本文选取古丈县来进行茶旅产业耦合分析,对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真阐述了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并利用产业融合理论及耦合理论,构建耦合发展评价模型,通过在各官方渠道收集的信息数据中,选取该县2009——2018年这十年的相关数据,初探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耦合特性、耦合类型,发现两个产业耦合过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并从中获得启发,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2.2 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产业
2.1.2 茶产业
2.1.3 茶旅产业融合
2.2 理论分析
2.2.1 系统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耦合协调理论
第3章 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必然性
3.1 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发展现状
3.1.1 古丈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古丈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3.1.3 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3.2 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必然性
3.2.1 产业关联性
3.2.2 市场需求的变化
3.2.3 外部环境的作用
第4章 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耦合发展评价模型
4.1 旅游产业与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评价指标的解释
4.2 旅游产业与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测评
4.2.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熵值法
4.2.2 熵值法的评价步骤
4.3 构建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耦合模型
4.3.1 耦合度模型
4.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4.3.3 同步性模型
第5章 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的耦合发展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说明
5.2 古丈旅游产业与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5.2.1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
5.2.2 旅游产业与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5.2.3 旅游产业与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结果分析
5.3 古丈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耦合测度
5.3.1 耦合度分析
5.3.2 耦合协调度分析
5.3.3 同步性分析
5.4 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耦合类型及分析
5.4.1 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耦合类型
5.4.2 古丈县旅游产业与茶产业耦合类型及原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总结
6.2 启示
6.2.1 理论方面的启示
6.2.2 实践方面的启示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五:夜间经济背景下南宁市美食旅游体验质量研究
研究发现,夜间经济下南宁美食旅游开发还存在一些不足:美食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归纳、美食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城市夜间氛围不够浓厚、营销手段创新性不足、品牌形象缺乏影响力及游客体验性不强等。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美食味道、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城市夜间氛围、体验性项目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重要性——表现性分析(简称IPA)表明,美食口味、卫生健康、夜间经营管理规范等方面游客认可度较高,应继续保持;而停车场配备、厕所布局、住宿设施、体验性项目的丰富性、趣味性等则有待提升。南宁美食旅游开发应打破传统开发模式和运营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成为以文化为核心,具备度假休闲、消遣娱乐、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丰富功能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1.2.2 夜间经济研究综述
1.2.3 美食旅游研究综述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可能的创新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夜间经济
2.1.2 旅游美食
2.1.3 美食旅游
2.1.4 美食旅游者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
2.2.3 重要性-表现性分析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夜间经济下南宁市美食旅游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发展现状
3.1.1 美食旅游产品日趋丰富
3.1.2 美食旅游街区建设初显成效
3.1.3 美食旅游发展政策及规划较完善
3.2 主要特征
3.2.1 美食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
3.2.2 美食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体验性不强
3.2.3 美食旅游街区业态单一,经营环境吸引力不强
3.2.4 美食旅游营销手段单一,美食旅游品牌形象缺乏影响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夜间经济下美食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4.1 美食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设计
4.1.1 构建原则
4.1.2 构建方法
4.2 美食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4.2.2 评价指标的筛选
4.3 调查问卷设计
4.3.1 测量标度的确定
4.3.2 问卷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PA分析的南宁市美食旅游体验质量评价
5.1 案例样本选择
5.2 数据来源
5.3 数据分析
5.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2 人口统计学分析
5.3.3 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5.3.4 游客整体满意度分析
5.4 美食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5.5 美食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IPA分析
5.5.1 重要性与满意度配对分析
5.5.2 IPA模型分析
5.5.3 南宁市美食体验质量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夜间经济下南宁市美食旅游体验质量提升策略
6.1 持续提升策略
6.1.1 强化夜间卫生安全管理,优化夜间美食旅游环境
6.1.2 推进各旅游要素深度融合,打造夜间文旅城市
6.1.3 强化壮乡特色,培育东盟风情,打造美食旅游产业品牌
6.2 重点改善策略
6.2.1 重点改善夜间经济配套基础设施,优化美食旅游接待环境
6.2.2 完善行业监控与管理机制,促进公私合作
6.2.3 优化美食街区休闲功能,营造美食街区文化氛围
6.3 积极拓展策略
6.3.1 开发美食旅游体验主题,增强游客参与感
6.3.2 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鼓励社会主体投入
6.4 适度调控策略
6.4.1 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满足游客需求
6.4.2 鼓励居民参与,建立地方认同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