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3346 日期:2024-07-20 来源:论文网

  1 重心问题分析及其研究现状
重心的概念源于力学,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总有些特定的空间区域上的经济活动相对周围地区处于较重要地位,构成了所考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重心。重心是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空间位置变动的一个分析工具。由于空间经济发展总量水平不断变动,经济重心、产业重心就会随之发生移动,重心是在动态地权衡了各个地区作用力大小以后表现为向作用力大的方向移动,移动的方向即为变量空间格局变化的方向。
力学中重心是力矩最小的点。总力矩S=,要使S最小,则S[,min]应满足:,由于此式无解析解,需用以下迭代公式求解[2]:

假设一个区域由n个次级区域(或称为质点)P构成,第i 个次区域中心城市的地理坐标为(x[,i],y[,i]),M[,i]为i次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或称为质量)。求其重心,设重心在Q处。对于一个拥有若干个次级行政区域的国家,计算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是借助各次级行政区的某种属性和地理坐标来表达。
当R[,i]∞时,说明第i个地区与全国经济重心的空间距离越远,越处在与经济重心偏离的地区,甚至为边缘地区。当某种属性的重心随着时间变化出现移动时,移动方向就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非均衡程度。对此可采用欧氏距离公式来计算。设各次区域中心城市P(x[,i],y[,i])到重心Q的距离为R[,i],根据欧氏距离公式可得:

当Ri0时,说明第i个地区与全国经济重心的空间距离越近,越处在与经济重心接近的地区。当R[,i]=0时,第i个地区为全国经济重心。
这不仅可以了解在一定时期大尺度范围内我国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变化轨迹,也可以了解同期某一个具体地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变动中的偏离程度,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不同地区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时空变化特征。
应用重心的概念对人口重心的研究较多。1874年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提出人口重心的概念,随后研究了美国西部开发和阳光地带崛起引起美国人口重心的变化情况。我国人口重心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义俊[3] 研究了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1912—1978年),揭示了中国现代人口的变化概况;张善余[4] 探讨了我国人口重心分布情况;温军等[5] 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口迁移、民族等因素分析甘肃民族人口分布重心迁移的原因;郑连斌等[6] 分析内蒙古人口重心移动的原因,并对其移动方向和速度进行预测;袁祖亮等[7] 研究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移动;赵军等[8] 探讨GIS在人口重心迁移中的应用;刘德钦等[9] 应用人口重心研究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空间上多种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重心问题进行研究。樊杰等[10] 率先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重心的变动;台湾学者黄金树研究了中国内地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包玉海等[11] 对内蒙古耕地重心驱动因子进行分析,认为包括社会历史、自然、政策以及经济利益等驱动因子。此外,周民良[12] 研究中国经济重心与区域经济发展,徐建华等[13] 对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变进行对比分析,陈希华[2] 研究了山东省产业重心转移与可持续发展,乔家君等[14] 对近50a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做了初步分析。 近年来重心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存在不足。一是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研究较少;二是重心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多为定性的简单探讨,有说服力的研究进展甚微。本文将重心引入产业与经济中进行研究,在解释产业重心移动的影响因素方面做实证研究,并探讨经济、投资、人口变量对产业重心的影响关系,在重心移动原因解释方面得到颇具说服力的结论。
    2 我国产业重心与经济、投资、人口重心演变路径分析
计算我国的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时,笔者以各省会城市所在地坐标作为各省重心(在研究期间省会城市地理坐标保持不变),许多省、区都有两个以上主要城市,如广州与深圳、哈尔滨与大庆以及济南、青岛与烟台,通常重心应处于这些主要城市之间,但由于省以下的经济数据不易取得,且大多数情况下,省级重心都靠近省会城市,因而这种代用是可行的[10,12]。基于此,对于四川省,1996 年前笔者以成都作为其重心,之后分为成都市、重庆市。在指标的选取上,采用了各省国内生产总值(经济重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重心)、年末总人口数(人口重心)、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重心)、第二产业产值(第二产业重心)、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重心)作为总量指标[15]。本文的计算范围是我国内地和海南省,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2.1 经济重心与投资、人口重心演变路径分析
(1)由图1可知,我国经济重心整体走势有明显的经度增加、 纬度减少趋势。1978—1987年经济重心变动为经度增加、纬度减少,说明东西部经济差距在扩大,南北不均衡性加剧;1988—1991年经济重心表现为经度减少、纬度减少,说明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南北不均衡性没有改善;1992—1996年经济重心表现为经度急剧增加、纬度急剧减少,说明东西部差距及南北不均衡性急剧扩大;1997—2003年经济重心表现为经度微弱减少、纬度增加,表明东西差距、南北不均衡性稍有改善。

图1 1978—2003年经济重心与投资重心、人口重心演变路径
Fig.1 Shiftroute of gravity center of the GDP, investment and population from 1978 to 2003
(2)我国投资重心大致为经度增加、纬度减少→经度减少、纬度增加→经度增加、纬度增加的空间演变路径。1978—1995年投资重心走势为经度增加、纬度减少,表明东南方向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规模上超过了西北方向,这与我国经济重心的东南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应;1996—2000年投资重心走势为经度减少、纬度增加,与我国经济重心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减缓相对应;2001年后投资重心走势为经度增加、纬度增加,说明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的增加,东北对经济重心的“拉动”作用增强,经济重心有向东北移动的趋势。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