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播种农具<?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播种农具出现的时间较晚。在原始农业阶段,大多是用手直接撒播种子,无需播种工具。可能在种植一些块茎、块根作物时需借助工具,如用一些尖木棍或削尖竹竿挖穴点播,因此一些原始单尖木耒(包括骨铲、鹿角锄等)可能也用来挖穴点播,不妨也可视为原始的播种农具之一。但是真正的播种农具是要等到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成熟以后才出现的。
耧犁
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农具是西汉的耧犁。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犁就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王祯《农书·耒耜门》记载,两脚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北京市清河镇、陕西省富平县、辽宁省辽阳市三道壕都出土过西汉铁耧犁铧,陕西、山东、河南也出土过东汉铁耧犁铧。山西省平陆县枣园东汉墓出土了一幅耧播图,使我们得以了解汉代用耧播种的具体形象(图三二)。耧在三国时期已传播到甘肃敦煌一带。《三国志·魏书·仓慈传》:“(皇甫)隆到(敦煌),教作耧犁。”三国以后耧车在北方农村一直在使用,是主要的播种农机具。河南省渑池县出土过南北朝铁耧铧,河南、山东、山西出土过宋代铁耧铧。陕西省三原县李寿墓和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454窟还分别发现唐代和宋代的耧播图壁画。耧犁从西汉直到现在连续使用了两千多年,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窍瓠
古代还有一种手工操作的播种农具,叫作“窍瓠”,是用瓠子硬壳制成,中问穿一中空木棍。壳内装种籽,用手持棍将下部尖端插入土中点播,比单纯用手播种要均匀、轻便,节约种籽,可提高功效。窍瓠的最早记载见于《齐民要术》:“两耧重耩,窍瓠下之。”河北省滦平县岑沟出土的金代窍瓠是目前最早的实物例证(图三三)。
3.中耕农具
早期原始农业播种后是“听其自生自实”,没有田间管理环节,自然也就没有中耕农具,后期可能有锄草等作业,主要是靠手工或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竹木器和蚌器来除草。但至迟商周时期已使用青铜农具来中耕除草。《诗经·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释名》:“镈,迫地去草也。”据考证这钱镈就是用来中耕锄草的铲子和锄头。战国时期出现铁铲和铁锄,当时称作铫、鎒。《庄子·杂篇》:“春雨时日,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战国策·齐策三》:“操铫鎒有农夫居垅亩之中。”《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据《淮南子·说山训》:“治国者若鎒田,去害苗者而已。”可证鎒就是中耕除草,其工具就叫鎒。鎒在汉代也叫作鉏。《盐铁论·申韩》:“犀铫利鉏,五谷之所利向间草之害也。”鉏即锄,据《说文解字》:“鉏,立薅所用也。”可知鉏是有较长的柄,人可站立使用,与“蹲行畎亩之中”使用的钱镈有所不同,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除草功效。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使用手工农具锄、铲之外,还使用畜力牵引耙耢等工具进行中耕。唐宋以后,水田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水田中耕农具耘爪、耘荡等,元代还创造了多种功能的耧锄。不过,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中耕农具往往只有铲和锄两种。
铲
大型铲用来翻土,属于整地农具。小型铲才是用来中耕除草的。铲在商周时期称为“钱”,最早见于《诗经·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镈是除草工具,《诗经·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钱既与镈同类,应该也是用以锄草的。春秋战国时期,钱已成为货币的名称,另取名字叫作“铫”。《管子·海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管子·禁藏》:“推引铫耨。”可见铫的使用方法是向前推引,与铲相同。并且又是在“蹲行畎亩之中”状态下使用,其柄当不长,应为单手执握使用。正如王祯《农书·钱镈门》所说:“钱特铲之别名耳……柄长二尺,刃广二寸,以铲地除草,此古之铲也。”今天西北地区一些农村的农民还是手执小铲蹲行麦田里除草松土。商周时期使用的是铜铲,战国以后广泛使用铁铲。唐宋以后,由于耕作制度和作物品种的变化,用于田间除草的工具也有所变化,出现了可以站立使用的较大型的铲。王祯《农书·钱镈门》:“今铲与古制不同,柄长数尺,首广四寸许,两手持之,但用,前进撺之,铲去垄草,就复其根,特号敏捷。今营州之东,燕蓟以北,农家种沟田者皆用之。”这种铁铲已兼有除草、松土和培土的功能,铲发展至此已成熟,一直沿用至今。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锄
锄是横斫式锄地农具。大型锄用于挖土,小型锄用于松土锄草,属于中耕农具。《释名·释用器》:“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锄在商周时期称作铸。《诗经·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说明镈是锄草工具。镈亦写作鑮,《释名》:“鑮,迫也,迫地去草也。”又说:“镈亦锄类”。镈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锝。《吕氏春秋·任地》:“耨(鎒)柄尺,此其度也,其博六寸,所以间稼也。”可见是一种单手执握蹲行田间除草的小锄。至今华北农村使用的小薅锄,就是古代的镈、鎒的后代。镈在汉代称为鉏。鉏即锄。《说文解字》:“鉏,立薅所用也。”既是立薅所用,其柄当长数尺,其刃也应更宽数寸,其锄草功效更高。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锄草农具里最具特色者是战国时期的六角形铁锄。此铁锄的正面呈六角形(为一长方形削去左右两肩),平刃,体宽而薄,锄草效率高。其两肩斜削,锄草时不会碰伤庄稼,故符合垄作法的要求,一直沿用到西汉。河北、辽宁、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各地都出土过战国和西汉的六角形铁锄。河北省兴隆县还出土过这种六角形铁锄范(图三四、三五)。西汉时还使用一种“钩如鹅项”的铁薅锄,其刃平直,锄身近三角形,有一鹅项形锄钩可以直接装柄,人站立使用时,锄刃可以平贴地面,锄草轻快便捷,故后代一直沿用,只是锄身变为半月形而已。王祯《农书·钱镈门》称之为耰锄:“其刃如半月,比禾垄稍狭。上有短銎,以受锄钩。钩如鹅项,下带深裤,皆以铁为之,以受木柄。钩长二尺五寸,柄亦如之。北方陆田,举皆用此。”
4.收获农具
在采集经济时期和原始农业初期,人们是用双手来摘取野生谷物的,以后才逐渐使用石片和蚌壳等锐利器物来割取谷物穗茎,并逐渐把这些石片和蚌壳加工成有固定形状的石刀和蚌刀,这就是最早的收获农具。后来又将它们改进为石镰和蚌镰。进入商周时期,在继续使用石镰、蚌镰的同时,开始使用青铜镰刀,《诗经·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铚就是铜制的小刀,艾就是铜制的镰刀。战国时期使用铁铚和铁镰。西汉以后,铚被淘汰,铁镰成为最主要的收获农具,直至明清时期仍然如此。
铚
铚是最古老的收获农具。《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释名·释用器》:“铚,获禾铁也。铚,断黍穗声也。”说明钰是专门用来割取禾穗的一种短镰,它是从原始农业收获工具石刀和蚌刀发展而来的,因此早期的铚就保留了石刀和蚌刀的形态。如河北省平山县灵寿城出土的陶铚范和云南省呈贡县出土的铜铚,其形状都是仿制有孔石刀(图三六)。安徽省贵池县和江苏省句容县出土的铜钰则呈腰子形蚌壳状,刃部铸有斜线纹锯齿,更为锋利,可明显看出是仿制蚌刀的,也是蚌刀向镰刀演变的过渡形态(图三七)。春秋以前使用的是铜铚,战国以后则多为铁铚。汉代以后,铁铚逐渐减少,铁镰成为主要收获农具。但是铚并未完全消失,至今在华北农村尚有使用,称之为“爪镰”或“掐刀”,辽宁省也叫作“捻刀”。
镰
镰是长条形带锯齿刃的收割农具。镰虽是从石刀演变而来的,但其历史仍非常古老。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都出土了许多距今8000年的石镰,而且制作得相当精美(图三八)。在其他遗址中也出土过许多蚌镰。商周时期使用青铜镰刀,如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的青铜镰,其形制已与战国铁镰差不多。从战国开始,铁镰取代了铜镰。西汉以后铜镰已基本消失。汉代的铁镰已基本定型,只是镰身宽狭有所不同(图三九)。此后的变化不大,一直沿用至今。
5.脱粒农具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原始农业时期收获谷物大多是摘取或割取谷穗,最原始的脱粒方法是用手直接捋取禾穗上的谷粒,或者用手搓磨谷穗使之脱粒,也有可能是用手抓握禾穗摔打,使之掉粒。稍后,人们使用木棍敲打谷穗使之脱粒,这木棍就是最早的脱粒农具,后来发展为连枷。水稻较易脱粒,人们往往连秆收割,然后用手抓握在稻床(稻桶)上使劲掼打,使稻粒脱落在桶内或竹席上,南方农村长期采用此种方法。稻床(稻桶)、竹席等只能算是辅助性的脱粒农具。谷物脱粒后,还需将混杂在谷粒中的谷壳、茎叶碎片和尘屑等杂物清除,因此需要扬场工具,较早用簸箕或木锨簸扬,借风力吹掉杂物。至迟在西汉就已发明了专门用来扬扇谷壳杂物的农机具——飏车。飏车就是现在农村还在使用的风扇车。严格说来,在我国传统农具中只有连枷和风扇车才算得上是真正用来脱粒的农具。
连枷
连枷是从原始农业中使用的敲打谷穗使之脱粒的木棍发展而来的。它由两根木棍组成,即在一根长木棍的一端系上一根短木棍,利用短木棍的回转连续扑打禾秸谷穗使之脱粒。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国语·齐语》:“今农夫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韦昭注:“耞,柫也,所以击草(禾)也。”《说文解字》:“柫,击禾连枷也。”《释名·释用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或曰罗枷三杖而用之也。”可知连枷之名至少在汉代就已正式出现。连枷为木制(南方也有用竹子制作的),不易保存,在考古发掘中难以发现实物,只能在一些壁画上见到它的形象。如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墓壁画中的打连枷图(图四○),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有许多打连枷的场面(如445窟、205窟等)[136]。
风扇车
也叫风车、扇车,古代称飏扇,是专门用来扬弃谷物中糠秕杂物以清理籽粒的农机具。全部由木材制成,车身后面有扇出杂物的出口,前身为圆鼓形的大木箱。箱中装有4至6片薄木板制成的风扇轮。手摇风扇轮轴的曲柄,使扇轮转动。扇车顶上有盛谷的漏斗,脱落后或舂碾后的谷物从漏斗中经狭缝徐徐漏入车中,通过转动风轮所造成的风流,将较轻的杂物吹出车后的出口,较重的谷粒则落在车底,流出车外,从而把杂物和净谷净米分开。风扇车发明于西汉。《急就篇》:“碓石岂扇隤舂簸扬。”颜师古注:“扇,扇车也。”河南省济源县泗涧沟西汉晚期墓中曾出土过两件陶风扇车模型,河南省洛阳市(图四一)、山西省芮城县城南、山东省临淄县金岭等地的东汉墓中也出土过几件陶风扇车模型,都证明早在汉代黄河流域即已使用风扇车。早期风扇车的风轮箱体为长方形,摇动风扇轮时较为费力,因为在箱体内与风轮轴平行的箱体壁所组成的两面角内会产生涡流,阻碍了风轮的运转。从王祯《农书》的记载看来,至少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了圆柱形风轮箱体的风扇车,克服了产生涡流的现象,使用起来更为轻快,从而提高了功效。
6.加工农具
多数谷物需要加工去壳或磨碎后才宜于食用。最早的加工方法可能是舂打,之后方为碾磨。目前发现最早的加工农具是石磨盘。原始状态的石磨盘就是一块较大的平坦石头,将谷物放在石上,再用一块较小的石头来碾磨脱壳以取得米粒。早在采集经济时期,人们就已经用这种原始的石磨盘来加工采集到的野生谷物。当农业发生以后,它得到迅速发展。另一种加工农具是杵臼,即将谷物放在土臼、木臼或石臼中舂打脱壳。最早的杵臼是挖地为臼,用木杵舂打。《周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此种杵臼难以保存,故不易发现,因此杵臼的历史并不一定比石磨盘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旋转型石磨,这是加工农具史上的重大突破。磨是连续运作的加工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功效,很快就淘汰了石磨盘。石磨可以将小麦磨成面粉,将大豆磨成豆浆,从而使中国饮食习惯从粒食发展为面食,也促进了小麦和大豆种植的发展。汉代又发明了另一种加工农具——碓。碓是从杵臼发展而来,利用杠杆原理用脚踩踏,比用手工操作省力。除了脚碓外,汉代还发明了用畜力驱动的畜力碓和用水力驱动的水碓。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发明了石碾,也是加工旱作谷物的重要农具,它一直在北方农村中长期使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石磨盘
石磨盘是原始的粮食去壳碎粒工具。最早的石磨盘是两块天然的石块。下面较大而宽平,将谷物放在上面,再用一块圆柱形的鹅卵石碾磨,以前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就是使用这种石块加工粮食的。后来人们逐渐将下面的石块加工成扁平状,将碾磨用的石块加工成圆柱形磨棒。目前在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很多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最早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末期(或称中石器时代)。当时还是采集经济,人们用它来加工采集到的野生谷物。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沁水县下川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17000年前的残石磨盘,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谷物加工工具。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谷物增多,石磨盘也更加受到重视。如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和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石磨盘,就制作得非常精致。磨盘为长椭圆形,并琢有四足。磨棒为圆柱形,其工艺水平相当高(图四二)。而后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反而较为粗糙。石磨盘一直使用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退,特别是西汉以后,由于旋转式石磨的推广普及,石磨盘在中原大地已消失,只在北方草原地区尚有一些残留。
杵臼
人们最早加工谷物的方法可能是木棍直接捶打谷穗使之脱粒,而后才发展为舂打。因此最早的杵就是一根粗木棍,最早的臼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圆形的坑,将谷物倒进坑中进行舂打。《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说文解字》:“古者雍父初作舂。”《世本·作篇》:“雍父作臼杵,舂也。”宋衷注日:“雍父,黄帝臣也。”说明杵臼发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时代。实际上杵臼的历史可能更古老些。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使用杵臼的情况看,最早的杵臼是所谓地臼,即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兽皮或麻布,倒进谷物用木棍舂打。稍后发展为木臼,即在砍下大树以后的树桩上挖一个圆坑,倒进粮食用木杵舂打,称之为树臼。进一步就用砍下的一段树干制作木臼,可以移动,便于使用。最后才使用石头制作的石臼。从考古资料看,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都发现距今7000年左右的木杵和石杵,但未发现臼,推测当时可能是使用地臼或者是陶臼。但安徽省定远县侯家寨遗址曾发现7000年前的石臼,说明石臼的历史也非常古老。早期的石臼较小,而且外形较不规则(图四三)。汉代以后的石臼就比较规整,宋代以后,已经定型,如江西省宁都县璜陂村出土的宋元时期的石臼,臼身较矮,口径较大,与今天农村所使用的石臼相同。
石磨
旋转型的石磨是将谷物磨碎的加工机械,为上下两扇圆形石块组成。上扇凿有磨眼,并安有拐柄,朝下一面凿有磨齿;下扇朝上一面亦凿有磨齿,中央装一短轴,可将上扇磨石套合在一起,摇动拐柄使上扇磨石绕轴旋转,谷物由磨眼注入,在两扇之问散开并在磨齿之间被磨碎。石磨相传为春秋时期鲁班所发明。战国时期成书的《世本·作篇》载:“公输班作硙。”公输班即鲁班,硙即磨,汉代亦写作*[石+靡]。《说文解字》:“硙,*[石+靡]也。……古者公输班作硙。”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邯郸市和陕西省秦都栎阳都发现过战国时期的石磨,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目前尚未发现有更早的石磨出土。过去曾有外国学者认为石磨是张骞通西域以后才从西方传进来的,现已被考古发现所否定。
石磨在西汉得到迅速发展,各地经常有石磨和陶磨模型出土。只是西汉的石磨制作得略微粗糙一点,磨齿多为窝点状,磨出来的粮食颗粒较粗。东汉的磨齿才发展为放射线形,磨出来的粮食呈颗粒细小的粉末状,特别适合用来加工小麦和大豆。石磨一般是用人力牵动,但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一座大型石磨,旁边有一具牲畜遗骸,可知是用畜力来驱动,其功效自然远较人手推磨为高(图四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用水力驱动的水磨。如《南史·祖冲之传》:“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魏书·崔亮传》:“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其利十倍,国用便之。”说明当时水磨的使用相当普遍。到宋元时期,又发明了利用风力作为动力的风磨。元代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咏·其六》:“寂寞河中府,西流绿水倾。冲风破旧麦(原注:西人作磨,风动机轴以磨麦),悬碓杵新粳。”风磨的发明不仅是加工农具史上的新成就,而且在我国农用动力发展史上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王祯《农书·利用门》记载了当时江西山区为了加工茶叶,还创造了一种利用水力能同时驱动九磨的水转连磨。除了同时转动九磨之外,还可兼打数碓。“或遇天旱,选于大轮一周列置水筒,昼夜溉田数顷。此一水轮可供数事,其利甚博。”这种一轮可拨九磨,且兼打碓、灌溉功能的水转连磨,是石磨发展史上的一大杰作。石磨发展至此,可算是登峰造极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碓
碓是由杵臼发展而来的。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长杆装在木架上,杆的一端装着碓头,下面置放一石臼。人踩踏杆的另一端,碓头即翘起,脚移开碓头即落下舂打谷米。碓发明于何时,尚无明确记载,但汉代文献多处提到碓。如《急救篇》:“碓硙扇隤舂簸扬。”《桓子新论》:“宓牺之制杵舂,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方言》:“碓机,陈魏宋楚自关而东谓之梃硙。”孔融《肉刑论》:“水碓之巧,胜于断木掘地。”等等。说明汉代不但已经使用脚碓,还有畜力带动的畜力碓,并且还发明了用水力驱动的水碓,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河南、江苏等地的西汉墓中出土过多件木碓和陶碓模型,推测碓有可能发明于西汉以前。不过碓的盛行却是在东汉以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东汉墓中就经常出土陶碓模型(图四五、四六)。从文献记载得知,水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发展,一是使用面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各地都推广水碓;二是使用量大,如《晋书》卷六载:“刘颂为河内太守,有公主水碓三十余区。”又“(石崇)水碓有三千余区。”三是有新创造,如东晋《邺中记》:“石虎有指南车及司里车,又有舂车木人,及作行碓于车上,车动,则木人踏碓舂,行十里,成米一斛。”东晋傅阳《晋诸公赞》:“杜预、元凯作连机水碓,由此洛阳谷米丰贱。”按王祯的解释,这连机水碓就是一个水轮能带动几个碓头,“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滚轮之制,水激轮转,则轴问横木间打所排梢,一起一落舂之,即连机碓也”(王祯《农书·利用门》)。至今在南方山区,还可以看到脚碓和水碓的身影。
碾
碾是用于碾脱谷壳、碾粉及精米的加工农具,由碾台、碾槽、碾磙、碾架等构成。碾出现较晚,明代《物原》说:“鲁般(班)作砻磨碾子。”但目前未发现魏晋以前的考古实物,最早的是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桥隋墓出土的陶碾[137]。不过《魏书·崔亮传》已提到:“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洛阳伽篮记·景明寺》:“碾硙舂簸,皆用水功。”《北齐书·高隆之传》:“又凿渠引水,周流城郭,造治碾硙,有利于时。”上述皆是水碾,估计用人力或畜力带动的碾,其历史应更早一些,有可能早到汉代。至唐代,碾的使用更为普遍,各地唐墓时有陶碾出土(图四七)。宋元以后,石碾更成为农村的主要加工农具,一直沿用至今。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