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3141 日期:2024-07-18 来源:论文网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3.中耕技术

  中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国外有的农学家曾把我国的传统农业称之为中耕农业。中耕主要是除草、松土,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原始农业在播种后“听其自生自实”,自然没有中耕这一环节。后期可能有除草等作业,主要是靠手工或是一些简单的竹木工具来操作。到了商周时期,中耕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据胡厚宣先生的考证,甲骨文中一些字像是双手在壅土或者是用工具锄地除草,看来商代已有除草和培土技术[141]。《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籽,黍稷薿薿。”《毛传》:“耘,除草也。籽,壅本也。”说明至迟在西周时期,人们已认识到除草培土(耘、籽)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中耕技术确已产生无疑。当时田间的杂草主要是莠和稂,如“维莠骄骄”、“维莠桀桀”(《诗经·齐风·甫田》)、“不稂不莠”(《诗经·小雅·大田》)等。莠是像粟苗的狗尾草,稂是像黍苗的狼尾草,都是旱田农业中的似苗实草的伴生杂草,当时都已能识别并要求清除干净,达到“不稂不莠”的程度,可见对除草工作已很重视。另外还有两种野草是荼、蓼。《诗经·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即用锋利的农具镈将苦菜(荼)和蓼属植物(蓼)薅除,荼蓼这些野草腐烂了,黍稷这些粮食作物就得以生长茂盛。可见到了西周时期,不但强调中耕除草,而且已经利用野草来肥田了,这也是一个进步。商周时期出现的钱镈之类的锄草农具就是为这一中耕技术服务的。

  中耕锄草在战国时期称为耨。如“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耨者,熟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垄作技术和条播方法的推行,使中耕除草成为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时非常强调中耕,甚至要求做到“五耕五耨,必审以尽”,以达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吕氏春秋·任地》)的目的。当时进行耨的工具也叫作耨,是一种短柄的小铁锄。据《吕氏春秋·任地》记载:“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耨柄的长度只有一尺,只能是单手执握“蹲行甽亩之中”进行锄草工作。耨的宽度只有六寸,亦可推算当时条播的行距大体不宽于一尺,与“垄宽一尺,沟深一尺”的垄作法也是相符的。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一种六角形铁锄,体宽而薄,不适于掘土,只能用于中耕锄草。它安装一长柄,人可以双手执锄站在田间锄草,既可减轻疲劳,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因刃宽且平,锄草面积大,两肩斜削呈六角形,锄草时双肩不易碰伤庄稼,故特别适于垄作制的要求。因而各地都有出土,并且一直延续使用到汉代。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汉代很强调中耕除草。《氾胜之书》就把“早锄”作为田问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各种作物都要求“有草除之,不厌数多”。如“麦生根茂盛,莽锄如宿麦”;“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又锄之”;“麻生布叶,锄之”等等。书中又说:“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则中耕不但除草,并有问苗之功。汉代农具中有专门用来锄草的铁锄(如前述的六角形铁锄)。《释名》:“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锄在汉代又写作鉏,《说文解字》:“鉏,立薅所用也。”都说明锄是专门用来中耕锄草松土的,不同于用来翻土整地的锸、钁等农具。山东省泰安市、河南省南阳市和江苏省泗洪县重岗出土的东汉锄草画像石,以及四川省成都市土桥出土的东汉农作画像石中的锄芋场面都使我们看到了所谓“立薅”的中耕情形(图五七)。至于水田的中耕技术因缺乏文献记载,只有从出土文物中去寻觅。四川省峨眉县出土的东汉水塘水田石刻模型,右下角刻有两个农夫伏在田中用手耘田的形象,说明当时水稻已采取育秧移栽技术,田中有行距,人才可以下去除草。手耘非常辛苦,但是除草很彻底,通常是将草拔起来再塞进泥中,腐烂后可以肥田,这是用其他工具中耕难以做到的。另一种方式是脚耘。如四川省新都县出土的东汉薅秧画像砖,左半部就有农夫在脚耘的情景(图五八)。脚耘就是用脚趾扒烂稻田泥土,将田中杂草踩入泥中,使之腐烂。脚耘的质量稍逊于手耘(主要是不便于拔草,只能踩草,有时野草可能复活)却高于用其他工具耘禾。脚耘速度较慢,久立容易疲劳,故需扶根竹棍以便于站立,又可减轻疲劳。这种耘田方式今天在南方的一些农村中还可见到。大体上是初耘时伏地用手爬耘,清除田中杂草;二耘、三耘时因稻苗长高,会刺着胸腹,故不能再伏地爬耘,必须站立改用脚耘。因为劳动强度大,速度较慢,今天也只在一些人多地少实行精耕细作的地区采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耕技术主要是继承汉代,更强调多锄、深锄、锄早、锄小、锄了。《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记载,并指出中耕的好处除了除草之外,还可以熟化土壤,增加产量:“锄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实多。”(《种谷第三》)“锄麦,倍收,皮薄、面多”(《种麦第十》)。中耕还有防旱保墒的作用:“锄耨以时。谚曰:‘锄头三寸泽。’”(《杂说》)在锄草方式上,除人工外,还使用畜力牵引中耕农机具。河南省渑池县窖藏铁器中有一种从未见于记载的双柄铁犁,犁头呈V字形,没有任何磨损痕迹,套上V形铧冠正合适,两翼端向上伸一直柄,应是安装木柄扶手供操作的。柄上可能连接双辕或者系绳,以牛或人为动力进行牵引。此犁不宜耕翻田地,只适于在禾苗行间穿过,松土除草,有利保墒,可称之为耘犁,类似后来的耧锄[142]。

4.灌溉技术

原始农业是“听其自生自实”,本没有什么灌溉可言。在考古发掘中至今也没有发现北方旱地农业中的灌溉设施,因此对当时的灌溉技术难下断言。但近年来草鞋山和城头山等地古稻田遗址的发现,却使人们对南方原始稻作农业的灌溉措施有了全新的认识。草鞋山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稻田遗址,据发掘者报告:“根据发现层位上下区别的水田结构形态的不同,可以分成时期先后的三种类型。早期:不规则形状的自然洼地形成的畦田,尚未形成明显的水利灌溉系统。中期:人工开挖的小面积条状分部的椭圆浅坑畦田,田块之间有水口相通,专设的水沟和蓄水井坑为主体的蓄灌设施已经形成,并有一定的规模和格式。后期:以方形蓄水塘为中心的灌排设施开始出现,浅坑形畦田围绕水塘分布,田块之间有水口或浅沟形成水路串联。从中可以看出,早期到后期的发展过程是当时的耕植方式由自然种植向人工的规模型耕作方式演进的过程,从中还可以窥见中国历史时期的稻作生产,例如整地和田问管理中灌溉系统的雏形。由此将使我们对于长江下游太湖平原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程度作出新的科学评估。”[143]从上述早、中、晚三期水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早期的水田是对自然低洼地的利用,尚未考虑给水、排水的需要,处于一种纯粹靠天蓄水的原始栽培阶段。中期与晚期的水田已有目的的开挖相互有微落差的水田,依次用水口串联成带状,并与水井、水塘、水路等设施配套使用。其结构上有如下功能:(1)在雨量充沛的条件下,小水池状田块有利于田内蓄水。(2)在自然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小水池状田块便于人力取水注入。中期的水井和晚期的水塘都可起到蓄水供水的作用。从规模效益来看,水塘的功能大大超过了水井,而且水塘除了可供蓄水用于田中缺水时救急之外,尚可在多水季节具有一定泄涝功能,这在当时的稻作生产过程中无疑是一巨大的进步[144]。城头山遗址则在大体同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汤家岗文化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与水稻田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统,有水坑和水沟。在稻田之西高于稻田的原生土层,发现三个水坑(坑径1.2~1.5米左右),并发现了由西南向东北注入水坑的三条小水沟,均是与稻田配套的灌溉设施[145]。由此可见,早在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南方稻作农业中就已出现了原始灌溉技术,并有了一定规模的灌溉设施,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它也表明商周时期的灌溉技术并非无源之水。

  商周时期的灌排系统主要是在农田之间挖掘很多沟渠,称之为沟洫。相传大禹治水时是“浚畎浍距川”、“尽力乎沟洫”。周代的沟洫已有一定的规模,分为旱田和水田两个系统。旱田的沟洫是宽六尺、长六百尺为一亩田,亩与亩之间挖有深、广各一尺的的畎;百亩之田为一夫,夫与夫之间挖有深、广各二尺的遂;九夫为一井,井方一里,井与井之问挖有深、广各四尺的沟;地方十里为成,成与成之间挖有深、广各八尺的洫;地方百里为同,同与同之间挖广二寻、深二仞的浍。同时利用开挖沟洫取出的土料修筑相应的径涂道路,做到“遂上有径”、“沟上有畛”、“洫上有涂”、“浍上有道”、“川上有路”(《周礼·遂人》、《考工记·匠人》)。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都这么整齐划一,但我们从甲骨文的田字结构(*[囗+艹]、*[囗+井])多少也能想象到当时田野中沟洫纵横交错的情况。根据《周礼·稻人》记载,水田的沟洫则设有蓄水的“潴”(陂泽)、拦水的“防”(堤岸)、放水的“沟”(干渠)、配水的“遂”(支渠)、关水的“列”(田埂)和排水的“浍”(排水沟)。它没有旱田沟洫那样的严格要求,这是因为北方旱田多在黄土平原上,开挖沟洫容易统一规划,南方水田则需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实际上水田的沟洫是灌排兼用,而旱田的沟洫则是以排水为主,这是因为黄河流域70%左右的降雨量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往往暴雨成灾,而这时庄稼已快成熟,并不需要多少雨水,如果没有迅速排水的沟洫系统,农田就会被冲毁。所以上述从每亩之间的畎到百里为同之间的浍,越来越宽、越深,就是为了迅速排水而设计的。但商周时期也重视灌溉,《诗经》中经常提到泉水,如“观其流泉”(《大雅·公刘》)、“我思肥泉”(《邶风·泉水》)等等,说明已经利用泉水灌溉。《诗经·小雅·白化》:“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池在今陕西咸阳市南面,是滮水之源,北流经镐京(今陕西西安南郊)入渭水。说明当时已利用滮池的流水灌溉稻田,掌握了一定的引水灌溉技术。显然,沟洫灌排系统的修建,需要开挖大量的土方,劳动量非常大,迫切需要改进原有简陋的竹木石器等掘土工具,促进了如铜锸、铜钁之类的新兴掘土农具的产生,或者说金属掘土农具的出现使沟洫工程得以迅速推行。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田水利大发展时期,灌溉已被视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荀子·王制》明确提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就是“修理梁(修堤堰),通沟浍(开挖水渠),行水潦(疏通水道),安水臧(蓄贮水流)”。当时还修建了一批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灌溉工程,著名的有安徽寿县的芍陂、河北邺县的西门豹渠、四川灌县的都江堰和陕西关中的郑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以及上述水田沟洫设施主要是利用地表水流来灌溉农田。对于地下水的利用则是靠井灌。井灌主要是利用园圃中的井水灌溉蔬菜,原来是人工用瓶罐从井中取水,后来发明了提水机械桔槔。《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日槔。’”《庄子·天运》亦说:“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成书于西汉的《说苑·反质》中也记载:“卫有五丈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邓析过,下车,为教之曰:‘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名曰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桥即桔槔两字的合音。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减轻劳动强度的提水机械,比手工抱瓮而汲要提高百倍功效,至今尚在一些农村中使用。邓析是春秋时人,庄子为战国后期人,看来战国时期桔槔还不是普遍使用,可能到汉代才得以普及。目前有关桔槔的考古资料都是汉代画像石中的桔槔图。如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中的桔槔图(图五九)。虽是东汉的文物,但可能与战国的桔槔相差不大,可使我们了解早期桔槔的具体形状。

汉代的农田水利有很大发展。汉武帝对水利相当重视,曾说:“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提倡“通沟溪,蓄陂泽”以“备旱”,于是出现全国“争言水利”的局面。关中平原“举锸为云,决渠为雨”,修建了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丘陵山地和南方地区则兴建陂塘坝堰等小型水利设施,“陂山通导者,不可胜言”(《汉书·沟洫志》)。陕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的东汉墓中经常出土一些水塘水田模型,往往一边是陂塘,一边是水田,中间设闸门以调节水量,是研究汉代水利灌溉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如前述四川省峨眉县出土的水田水塘石刻模型,右边为水塘,塘边岸上有缺口,可将塘水引入田中,再通过田边另一缺口流入另一块田中。四川省宜宾市出土的一件陶水田模型也有类似情形:模型左边是鱼塘和水塘,水塘右边堤岸上有个缺口,水经过缺口流进右上边的第一块小田,又通过小田田塍上的缺口将水引进第二块田里,再通过右边田塍上的缺口流进第三块田里。这样,经过阳光照射,田中的水温就会逐渐升高,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这种方法在现代江南农村里称为串灌,与《氾胜之书》所说的“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很相似(图六○)。另一种方法是将水引进田中的水沟,再从沟中将水引进田里。如四川省新津市出土的陶水田模型,就是先将水引进沟中(在沟中还可养鱼),再从沟中将水引进田中,又回灌左边大田,水灌满之后就将田塍上的缺口堵上,肥水不易流失(图五三)。这种方法叫作沟灌,与《氾胜之书》所说的“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相似。汉代也采用井灌的方式来浇灌园圃中的蔬菜。河南省淮阳县于庄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座陶院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对象。该院落左侧部分为一农田模型,实际上应是种植蔬菜的园圃。菜园中间为一水井,水井右边为水浇地,地中有一水沟可将井水引向沟两边的菜地中。水井左边为旱地,地中有长条形的垄沟和长方形的畦,作物种在沟中和畦上(图六一、六二)。浇灌时,从井中提取井水直接倒在水沟中,水流顺着水沟两边的缺口流进菜地中。至于如何从水井中汲水,取决于井水的深浅。井水较浅,可用桔槔汲水。如井水太深,桔槔够不着,就用滑轮来提取。滑轮在汉代也称辘轳,王褒《僮约》有“削治鹿卢”句,鹿卢就是辘轳。四川出土汉代画像砖上的盐井图中就有利用滑轮提取井盐的画面,山东省微山县出土的画像石和诸城县孙琮墓画像石上都有滑轮提水的画面。各地汉墓中经常有陶水井出土,有的井架上还带着滑轮。大约在东汉末期,发明了提水功效更高的灌溉机械翻车。《后汉书·张让传》:“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北郊路。”《三国志·魏书·杜夔传》:“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居京都,城内有坡可为圃,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人更出,其巧百倍于常。”翻车就是现在农村还在使用的手摇水车,一直是农村主要的灌溉农具,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灌溉机械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