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两个方面介绍了皖稻149在皖南山区的种植表现:全生育期138d左右,分蘖中等,株型适中,株高111cm,有效穗243~255万穗/hm2,结实率81.2%,千粒重28g;表现出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良,对氮肥较敏感。2005年、2006年平均示范产量分别为9.3t/hm2、9.3t/hm2。在皖南山区种植要从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合理灌溉和病虫防治等方面把握栽培技术。
皖稻149(原名:丰优58)系丰乐种业自主选育的三系中籼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38d左右,与汕优63相仿,适宜安徽一季稻区种植。2005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皖品审05010456,我地当年引进示范种植。2006年在皖南山区推广种植2 400hm2,呈现良好的增产潜力。
1产量表现
1.1小区对比
产量9 580.5kg/hm2,居3个参试三系杂交稻组合第1位,比汕优63增产0.57t/hm2,增产率为5.9%。比Ⅱ优084增产0.315t/hm2,增产率为3.3%。
1.2示范产量
2005年示范面积116hm2,平均产量达9.3t/hm2,高产田达10.1t/hm2;2006年推广2 400hm2,一般产量均在9.3t/hm2以上;泾县榔桥镇溪头村胡双龙户种植0.153hm2,产量达10.4t/hm2。
2特征特性
2.1生育期
该品种在皖南山区作一季中稻栽培,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上中旬移栽,7月下旬至8月上旬齐穗,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出苗至成熟138d左右,较汕优63早熟2~3d。
2.2农艺性状
2006年作一季中稻栽培株型适中,分蘖中等,成穗率高,穗型较大,株高110cm,穗长24cm左右,有效穗243~255万穗/hm2,每穗着粒数180粒左右,结实率81.2%,与同期抽穗的其他品种相当,千粒重28g。
2.3抗性
各地种植的皖稻149表现出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的特性,是一季稻区稻瘟病、白叶枯病重发区理想的替代品种。
2.4品质
米粒细长、外观好,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多项指标均达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
2.5对氮肥较敏感
该品种分蘖力中等,植株较高,剑叶较长,分蘖初期氮元素充足有利于促进分蘖,且搭好丰产苗架;中后期氮素过量则会造成群体过大,形成田间郁闭,遇不良天气可能会引起倒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栽培技术
3.1适期播种
山塝易旱田块作一季中稻栽培,实行旱育秧或地膜育秧,在4月上、中旬播种;水源较好的田块选择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避开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秋旱和三代螟虫危害。秧龄30d为宜。立足稀播育壮秧,25d秧龄单株平均带蘖4个以上。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g/hm2,有明显的促蘖控长作用,利于培育多蘖壮秧。
3.2合理密植
中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cm×26.7cm,栽足22.5万穴/hm2;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以16.7cm×23.3cm为宜。栽足30万穴/hm2,每穴1~2粒种子苗。
3.3平衡施肥
施肥做到农家肥与化肥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5∶0.8。一般施22.5t/hm2人畜粪和525kg/hm2三元复合肥做底肥,或者施碳铵7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氯化钾225kg/hm2和农家肥22.5t/hm2做底肥。移栽后5~7d结合化学除草,追施150~225kg/hm2尿素,中后期控氮补钾,促进抗倒防衰。
3.4合理灌溉
好气灌溉,发根保叶,增强抗倒性,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做到浅水栽秧,薄水分蘖,以水带肥带药。栽后25d左右及时晒田,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间有浅水层,以利扬花结实,切忌断水过早,九成熟时及时收获。
3.5病虫防治
育秧期间重点把好药剂浸种关和栽前喷药关。带药栽插,栽后根据县、乡农技部门的预测预报,适时选用对路农药防治病虫。具体防治如下:①6月初防治二化螟,用杀虫双(杀虫单)或BT虫净防治。②7月上旬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背飞虱),用杀虫双或三唑磷与吡虫啉混合防治。③6月底7月初防治纹枯病,选用井冈霉素防治。同时稻瘟病区注意防治叶瘟,用三环唑防治。④8月上旬注意防治穗颈瘟,用三环唑。⑤8月中旬,注意防治稻曲病,用井冈霉素防治。
参考文献
[1] 黄作成,李长安,武娟.皖稻149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2006(4):10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