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养殖业中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生日益严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3种。介绍了猪病毒性腹泻病的引发病源、临床表现及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病毒性腹泻;发生;防治措施
近年来,复杂的猪传染性腹泻疾病发生与流行日益严重,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引起猪腹泻病的各种病因中,病毒性腹泻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它可以引起仔猪死亡、成猪掉膘、饲料报酬降低、人工费和药费开支增加等,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已成为造成猪场损失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1]。现将目前流行的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种类及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病毒性腹泻的引发病源
猪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与卫生状况及饲养管理密切相关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肠道疾病。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目前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种类,同时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杯状病毒、星状病毒、伪狂犬病毒、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的腹泻。
2病毒性腹泻疾病的临床表现
(1)猪流行性腹泻。该病流行范围很广,遍及全球各主要养猪地区,主要发生在冬季,也可发生在春秋季节,各种猪都可感染发病,但传播速度比传染性胃肠炎慢,病程较短,死亡率低[2]。其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通过粪便、唾液等排泄物、分泌物排出大量病毒污染环境,易感猪通过饮水、摄入被污染的饲料而引起发病,有些猪呕吐,随即发生腹泻,排泄物呈灰色或黑色水样,精神欠佳,厌食,病程约1周,7日龄以内仔猪呕吐症状多发生在吃奶后,易因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平均为20%~30%。成年猪可能只见呕吐和厌食而不腹泻,死亡率很低。但也有幼龄仔猪不发病,而较大日龄的青年猪或育肥猪出现急性暴发性腹泻而死亡。
(2)猪轮状病毒感染。该病是由轮状病毒病毒群引起的多种动物腹泻的一种传染性人畜共患病。该病遍及全球,广泛分布于各种猪场,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一般呈地方性流行,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感染率有时高达100%,通常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源性大肠杆菌甚至球虫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成年猪、经产母猪与种公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极少发病。7日龄以内感染仔猪死亡率极高,可达100%,随着日龄增大,死亡率降低,8周龄内发病率为50%~80%。新生仔猪在缺奶或母源抗体不足时容易感染发病,病猪剧烈腹泻,迅速脱水,食欲不振,喂食后出现呕吐常是腹泻的先兆症状,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病程3~7 d,常因脱水而死亡,特别在寒冷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时病程加重,死亡率很高,10~21日龄仔猪多表现为类似白痢(乳痢),断奶后多为黑灰色水样,数日后可康复而产生抗体,但因其抗体持续时间较短,还会出现重复感染。
3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猪的这几种病毒性腹泻主要发生于秋冬季节,仔猪感染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由此给养猪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4]。疫病的发生不是由某单一因素决定的,病原体的侵入也往往受猪场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综合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1)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产生足够的主动免疫;怀孕母猪在产前3~4周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仔猪在获得母源抗体被动免疫的同时,在8~10日龄口服0.3~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20~22日龄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建立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减少发病死亡。
(2)猪群中发现有病毒性腹泻发生时,由于没有有效治疗药物,应迅速采取防疫措施,加强消毒工作。对呕吐物和排泄物应先喷洒消毒剂,约30 min后再冲洗,被污染的用具也应消毒。对脱水严重的仔猪可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10%葡萄糖盐水15~30 mL。
(3)对正在暴发的猪群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接种2次或1次,可以有效控制该病暴发,缩短暴发期,明显减少或终止初生仔猪发病死亡。在控制后长期按免疫程序接种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
(4)做好场内的卫生消毒工作,以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和平,付先梅,梁泽昌,等.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08(1):47-48.
[2] 尹广东,黄廷贺,刘胜红.冬季严防猪病毒性腹泻病[J].新农业,2009(12):37.
[3] 余佐康,秦福良,王春琼.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探讨[J].云南畜牧兽医,2008(2):19-20.
[4] 陈浩之.冬季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0(1):39.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