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7876 日期:2024-05-26 来源:论文网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学习课程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解题是一种能力,平时说的“数学尖子”就是指解题能力强的同学。波利亚说过:“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这都充分说明了解题的重要性。中学生写议论文往往要按步进行,解题也是如此。解题需要分三步进行,即:弄清题意,拟定计划,实施计划。计划的产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出题人的意图和考察的方向。通俗地说就是弄清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破题”。善于解题,首当善于破题。唐宋时期读书人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需要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这就是“破题”。“破题”的“破”字有“解开”、“分析”的意思。数学学习中的“破题”,就是在解题过程中从审题开始,迅速而准确地弄懂题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破解简单题,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需要列出的问题有: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存在、是否多余、是否矛盾等等。列出这些问题后,很容易建立起条件和所需要结论或求解结果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历年高考卷中的前6道填空题基本都属于这类情况。同学们只要考虑上述问题,做起来会相对轻松。当一道新颖或感觉陌生的题出现在你面前时,如果也能做到这样游刃有余,那学习数学就很轻松愉悦了。
  当然,高考题目的形式在不断变化,难度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同学感到无所适从,题目在手,不知考察哪个知识点,学到的方法不知用在何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解题的实践操作性,就成了目前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笔者现将平时数学教学中摸索出的几种破题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N即1
  利用数学思想里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将题目中较大的数字或参数直接视为1,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就容易得到求解的方法和思路;或者当题目中出现多个参数时,将其简化成较少或1个参数的问题来求解。通过对个例的认识与研究,形成对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认识过程。
  例1、某造纸厂拟建一座平面图形为矩形且面积为162平方米的三级污水处理池,池的深度一定,如果池四周围墙建造单价为400元/米,中间两道隔墙建造单价为248元/米,池底建造单价为80元/米2,水池所有墙的厚度忽略不计。
  (1)试设计污水处理池的长和宽,使总造价最低,并求出最低总造价。
  (2)若由于地形限制,该池的长和宽都不能超过16米,试设计污水池的长和宽,使总造价最低,并求出最低总造价。
  解题思路:该题我们可以借助图形,设污水处理池的宽为x米,则长为  米,先建立起函数模型。起初函数式子总造价f(x)=400×(2x+    )+248×2x+80×162相对复杂,数字很大,很繁琐。此时如果在列式的过程中,将较大的数字视为1,就会很容易发现此函数就是y=x+ 的模型,这样后面的求解思路就很清晰了。则总造价f(x)=400×(2x+    +248×2x+80×162≥1290×2+12960=38880(元),当且仅当x=10时取等号。 第二问中,由限制条件知10≤x≤16。
  设g(x)=x+  (10 ≤x≤16)。
  同样将较大数字视为1,问题自然简化成函数有限定范围、取不到等号的问题,而采用求导判断其单调性的方法得到,g(x)在[10 ,16]上是增函数,所以当x=10时,g(x)有最小值,即f(x)有最小值,总造价最低,为38882元。
  有时题目中出现了字母(参数),同学们往往会觉得解决起来就比较棘手。其实若将其中的参数具体化,利用一般到特殊的思想,将其视为1,认清题目的基本模型,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再回到一般情况,回到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进行分类,就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2、已知函数g(x)=   +1nx在[1,+∞)上为增函数,且θ∈(0,π),f(x)=mx-  -1nx,m∈R。
  (1)求θ的值。(2)若f(x)-g(x)在[1,+∞)上为单调函数,求m的取值范围。(3)设h(x)= ,若在[1,e]上至少存在一个x0,使得f(x0)-g(x0)>h(x0)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解题思路:这道题目中,可将(1)问中的sinθ视为1,函数基本模型还原,就可以得到此题是利用求导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从而由题意得知:g′(x)=   + ≥0在[1,+∞)上恒成立,即    ≥0。在解这个不等式时,仍可将sinθ视为1,还原为求解分式不等式,找到基本思路。∵θ∈(0,π),∴sinθ>0。故sinθ·x-1≥0在[1,+∞)上恒成立,只需sinθ·1-1≥0,即sinθ≥1,只有sinθ=1。结合θ∈(0,π),得θ= 。
  在(2)中,f(x)-g(x)=mx- -21nx,也可以将m视为1,认清是含有分式函数、对数函数在内的函数单调性求导问题。因为f(x)-g(x)在其定义域内为单调函数,所以(f(x)-g(x))′=     ,所以mx2-2x+m≥0或者mx2-2x+m≤0在[1,+∞)恒成立。mx2-2x+m≥0等价于m(1+x2)≥2x,即m≥  ,故m的取值范围是(-∞,0]∪[1,+∞)。
  在(3)中构造出F(x)=f(x)-g(x)-h(x),F(x)=mx- -21nx- 。仍可以用这样的想法来理清解题思路,后分类进行讨论,解得m>  。
  在平时的检测中,如果碰到一些字母或参数较多的问题,只要本着“多就是1”的原则,就会成竹在胸,不会有恐惧感,心定气闲之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例如(08江苏高考第11题):
  已知x、y、z∈R+,x-2y+3z=0,则 的最小值______。  
  说明:本题有着将三元化为二元的思想,由x-2y+3z=0得y=  ,代入 ,利用二元基本不等式问题轻松解决。
  再如:在△ABC中,a、b、c成等差数列,且公差d<0,最大角是最小角的2倍,则a∶b∶c=______。
  分析思路:结合已知条件初步分析,不可能将三条边一一解出来,又因为是求比值,所以在这题中看起来是三条边,其实就是两个元素间的关系问题。带着这个想法,着手分析两个元素,努力找出相互关系。根据a、b、c成等差数列,不直接用2b=a+c,而用b-d、b、b+d,再根据大边对大角、大角为A、小角为C的规律,由正弦定理可得   =   ,即   =   。运用倍角公式和余弦定理,代入整理有b=-5d,从而得出a∶b∶c=6∶5∶4。
  二、数即形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数与形两个方面。面对难以下手的代数形式,可以用相应的几何图形去思考;不好解决的几何图形问题,可以寻找相关的代数形式来解决。通过数与形相互转化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形结合的有机统一,常常会与以下内容有关:(l)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等。
第一种情况:可将较为复杂的代数问题利用相应图像解决。
  例1、若直角坐标平面中两点P、Q满足条件:①P、Q都在函数f(x)的图像上,②P、Q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对(P,Q)是函数f(x)的一个“友好点对”。
  已知f(x)      ,则f(x)的“友好点对”有______个。
  解题思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列式分析判断是很困难的。可通过平移、描点得到函数的图像后,将y轴一边的图像与原点对称,就可直接观察交点个数得解。
  又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若直线y=kx+1与曲线y=|x+ |-|x- |有四个公共点,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这道题如果利用两个式子之间的关系来解答是无从下手的,但若在同一坐标系中先分类讨论去绝对值,将函数分段,作出曲线y=|x+ |-|x- |的图像,然后将过(0,1)的直线围绕点旋转,很快就能得到符合题目要求的条件,相切位置可通过求导也可通过方程联立求得。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第二种情况:
  题目中给出图形或图形的简单描述,求解相关问题。这种题型一般不能通过图形观察得到所要的结果,这就需要找到与其配套的代数模型,或放在坐标系中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将问题简化、破解。
  例1、若AB=2,AC= 2BC,则S△ABC的最大值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若知道C点的轨迹是圆,就可以直接通过图形观察什么位置的三角形面积最大。还可以通过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其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1,0)、B(1,0)。设C(x,y),由AC= 2BC可得(x-3)2+y2=8,方程出来后就很容易得到C在以(3,0)为圆心、2 2为半径的圆上运动。S△ABC= ·AB·|yc|=|yc|≤2 2。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解析法,换而言之就是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例2、(南京09年二模)从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上,按图示方式剪下两个正方形,其中BC=2,∠A=90°,则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的最小值为______。
  
  分析:本题设出两正方形的边长为变量x、y,根据BC长可得到关系式x+y=1,再根据基本不等式的变形式子x2+y2≥  得解。
  例3、将边长为1m的正三角形薄片,沿一条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剪成两块,其中一块是梯形,记S=     ,则S的最小值是______。
  分析思路:通过图形是不容易得到最值结果的,可从代数角度去思考。设剪成的小正三角形的边长为x,
  再利用导数求函数最小值方法。
  S′(x)=0,0<x<1,x= 。当x∈(0, ]时,S′(x)<0,递减;当x∈[ ,1)时,S′(x)>0,递增。故当x= 时,求解S的最小值是   。
  三、繁即简
  利用化归与转化思想,能将复杂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将较难问题化为较易问题,将未解决问题化归为已解决问题,灵活多变,无统一模式。可利用动态思维,去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变换途径与方法。鼓励学生读题时要告诉自己:复杂的就是简单的,考再难的题,知识点和方法都是自己掌握的。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一则增加了自信,二则思考问题就会有方向,朝着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点、通性通法去思考。
  例1、(09年江苏高考第14题):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q|>1,令bn=an+(n=1,2,…),若数列{bn}有连续四项在集合{-53,-23,19,37,82}中,则6q=_____-9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牵涉到两个数列,把握以等比数列为背景这一关键,将各数按照绝对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数减1,结合等比正负相间的特点,化繁为简,再通过观察即可迅速得解。
  例2、(江苏2011高考20题):设M为部分正整数组成的集合,数列{an}的首项a1=1,前n项和为Sn,已知对任意整数k属于M,当n>k时,Sn+k+Sn-k=2(Sn+Sk)=2(Sn+Sk)都成立。(1)设M={1},a2=2,求a5的值;(2)设M={3,4},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题思路:本题为最后一题压轴题,学生看到这道题的第一感觉是复杂,进而惊慌失措。要做到不慌不忙、快速而准确的解题,就要全面地、细致地弄清问题中的各种信息,理出思路,进行破题。
  例如:第(1)问中利用k=1,∴n>1,Sn+1+Sn-1=2(Sn+S1),∴Sn+2+Sn=2(Sn+1+S1)。具体到Sn,Sn-1,Sn+1,S1之间的关系,将繁杂进行第一步简化;接着思考Sn,an的关系,作差后有:an+2+an=2an+1,所以,n>1时,{an}成等差,进而得到第二步简化;而a2=2,视Sn=a1+a2+…+an回归到前三项和而进行第三步简化。从而有S2=3,S3=2(S2+S1)-S1=7∴a3=4,∴a5=8。
  第(2)问实际是第一问的反复重演。可借助(1)中的解题思路将繁琐的问题进一步简化,从而由题意可得:
  n>3,Sn+3+Sn-3=2(Sn+S3),(1);n>4,Sn+4+Sn-4=2(Sn+S4),(2);n>4,Sn+4+Sn-2=2(Sn+1+S3),(3);n>5,Sn+5+Sn-3=2(Sn+1+S4),(4)。
  当n≥5时,回归到简单的(1)、(2)、(3)、(4),化繁为简,此题即破。由此可知,只要目标明确,条理清楚,就能成功解题。如:
  由(1)(2)得:an+4-an-3=2a4,(5)由(3)(4)得:an+5-an-2=2a4,(6)由(5)(6)得:an+5=an-3+ad2=an+4-2a4+2d2,(9),an+4=an-2+2d1=an+5-2a4+2d1,(10),由(9)(10)得:an+5-an+4=d2-d1,2a4=d1+d2,an-2-an-3=d2-d1;∴{an}(n≥2)成等差,设公差为d。
  在(1)(2)中分别取n=4,n=5得:
  2a1+6a2+15d=2(2a1+5a2+5d),
  即4a2-5d=-2;2a1+8a2+28d=2(2a1+7a2+9d),
  即3a2-5d=-1,∴a2=3,d=2,∴an=2n-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领悟以上三种很实用的破题方法,灵活运用在解题实践中,就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繁琐的题干进行瘦身,化难以琢磨的困惑为条理清晰的思路,从而形成严谨、周密的解题计划。只要利器在手,遇题就能顺风顺水。每一位数学高考状元,谈到切身感受时,讲的较多的一句话是:整个考试过程中,想的比做的多。这启发我们,破题对解题是至关重要的。的确,掌握适合自己实用的破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有力保证。破题的学问博大精深,只有逐步揣摩、逐步领会,才能把握其精髓。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