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前奏。有“问题”,才有未知,也才有教学活动的展开。在以往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教师根据内容提问→学生思考回问→教师鉴别回问评判得出结论”的问题程序。这样的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到学生的思考和应有的课堂教学参与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起点是疑问。”他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问题是创造的前提、发明的基础。
本文将针对当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改变教学观念,力求以生为本
“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一直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无论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认为,如果让学生提问会乱了教学秩序,教学任务就完不成。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学生还能提问题吗?
因此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质疑的空间,让他们在质疑问难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对于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有时自我感觉这节课讲得清晰、详细、到位,课堂上学生也认真,师生配合也默契,可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恰恰是你觉得上得成功的那块内容,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错误,令人无限伤感。其实这就是“以知识为核心”教学的结果。在教学观念上,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课堂秩序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恰恰相反,如果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里,这个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例如我在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在探索得出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像关于直角坐标系的圆点成中心对称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每一条分支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突然冒出,又不是教学内容,偏离了我的预设轨道,如果展开势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课内不展开留到课后思考,学生一定非常失望。再观察课堂发现:有些学生已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正跃跃欲试。当时我考虑:这种意外正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表现,教师应当正视和善待这种“意外”,从而能充分展示学生爱问问题的个性,彰显“质疑”精彩!于是我这样处理,说:“这个同学问的很有价值,书上只研究了图像关于原点中心对称,我们今天就研究一下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每一条分支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让我们合作讨论,看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得到我的许可,学生讨论可积极了,结果有些学生用全等的方法证明了结论正确。
二、鼓励大胆提问,创造民主氛围
要让学生“开启金口”、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主体,不要误以为我们是“全知全能”的大师,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相反的甚至是错误的见解。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们都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亲切回答,从内心消除学生的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所以我常对学生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们尽管大胆提问,大胆发表看法,说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也有想错或一时想不出的时候,没关系啊,我们一起去研究,努力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就是了!”这样一来,学生就感到轻松多了。即使有时候他们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我也从不取笑他们,更不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动作,而是表扬他们敢于提问题的勇气,鼓励他们下次提得更好。这样一来,我发现学生跟我更亲近了,他们的问题也多起来了。记得我班有位女生叫“张丽丽”,数学成绩一般,在我的鼓励下经常来问问题,和我接触多了,来问问题时还不时撒几下娇呢,那场景哪像师生,简直像母女俩。结果参加中考时她数学考出了146分的高分,考上了重点学校,那时我真得感觉我做老师成功了。有位名人曾说过:“孩子们的自信心就像早晨禾苗上的露珠一样极易破碎。”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这一点对每个成长中的孩子尤为重要。
三、改变教学方法,激发问题意识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以提问代替启发式。然而,教师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问题?显然,大多数问题是为了便于教而设立的,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框中打转,既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这一框框,教师也会赶紧把他拉回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要摒弃一问一答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没有了教师这跟拐杖,学生也就只好自己蹒跚学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重塑教材,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在数学教材的表达方式上要进行重要突破,着力凸现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自辩。例如在上七年级(上)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探索“边角边”定理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说:“上节课我们已得知,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把其中一边改成一角,全等吗?请同学们动手探索。”这样,给足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当一个角固定下来,再加角的两边长度固定下来,第三边也就定下了,所画的三角形必然相等,于是就有了“边角边”定理。同时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两边固定下来,角不是夹角,所画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由于是自己探索的结果,很好地避免了今后经常出现的“边边角”的误区,并且培养了分类讨论的思想。这样,教师不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能够有效激发问题意识。
2.注重个性,留一片“空白地”给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数学中很多题是可以一题多解的,不同的方法牵涉到的知识点也不同,所以我经常一道题叫好几个学生上来板书,之后都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归纳最佳方法。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又能有效地开发思维。
如一些几何证明:
已知:如图,A、B、C、D是⊙O上的点,∠1=∠2。
求证:AC=BD。
方法一:证△AOC≌△BOD得AC=BD。
方法二:∵∠1=∠2,∴AB=CD
∴AC=BD ∴AC=BD。
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才能显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体现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四、引导质疑方法,获得成功体验。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它能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自觉产生新认知需求,为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做好准备。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首先,引导学生科学阅读教材,培养质疑能力。
1.培养概念问题。例: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把a≠0用红色字体出现,目的就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a≠0的问题意识。类似的问题很多,要求学生都要引起重视。又如圆周角的概念,我放手让学生对照定义画圆周角。这样,他们在画的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像如下这样的图形是不是圆周角?
3.针对书例设疑。第一,针对书例设想不同的证法;第二,针对书例结论设疑,如:结论与条件互换成立吗?改变条件结论成立吗?第三,由结论引发其他问题。例如八(下)5.3“平形四边形的性质(2)”例2,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O作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求证:OE=OF。由结论引发问题:过对角线交点的直线是否一定能平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其次,让学生体验到质疑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提倡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复习”一节的例题,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0cm,BC=4cm,⊙p从A开始沿折线A—B—C—D以4cm/秒的速度移动,⊙Q从C开始沿C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圆到达D时,另一圆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t(秒),如果⊙P和⊙Q的半径都是2cm,那么t为何值时,⊙P和⊙Q外切?
让学生先合作探索本题,完了老师要求:同学们,我们尝试给其他同学出一个不同的问题,怎么样?
学生1顺口说出:那么t为何值时,⊙P和⊙Q内切(老师板书)?这时有学生质疑,能行吗?两圆都一样大呢。大家略有所悟,否定。
学生2:老师能改条件吗?(“当然可以。”我忙回答。)那就把圆改成一大一小(经过确定把⊙P半径改为1cm)。(老师板书:变式1)
学生3:把⊙P的半径改为3cm,求:t为何值时,⊙P和⊙Q相交?(老师板书:变式2)
由于是自己同学出的题,大家兴趣特高。这节课在激烈的讨论中进行着,直到下课还有学生余兴未尽,那几个出题的学生更是洋洋得意。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我们的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而创造源于质疑,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为了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大胆求索,培养出更多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