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学美学教育和政治课教学的结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6220 日期:2024-05-09 来源:论文网
【摘 要】: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他们思维活跃,面对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问题 ,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疑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不断提高高,不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希望教师能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理交融地解除自己的思想疑惑。
  【关键词】:审美教育 精心筛选 审美氛围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引导下,面对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他们思维活跃,面对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问题 ,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疑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不断提高高,不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希望教师能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理交融地解除自己的思想疑惑。面对新的情况,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新的尝试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学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成为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努力,值得尝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美感,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让思想政治课具有审美性,也是时代的要求。当代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青少年学生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种趋势。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恩格斯曾经对无产阶级戏剧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要求:“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无疑,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
  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
  第一,形象性。美的形象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
  第三,创造性。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
  第四,愉悦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尽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3.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导入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不仅引起兴趣,而且留下悬念;课堂结束语不仅概括性强,而且有知识情感上的升华,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开合有度,使学生领悟到教学的节奏美和结构美。富有独创性的板书、精美的教具、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式提问和质疑、少而精的论述和剖析、动静相宜的体态、轻重起伏速度相宜的语调等等,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给他们带来美的愉悦。概念的讲解,原理的论证,理论的运用,都刻意求新,不仅选用新材料、新观点、新信息,而且在方法上有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和新的设计,也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体验到美的存在。所有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审美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
  教学能否具有审美性,关键在教师。一方面,教师要把以美育德提高到教学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地依照美的规律去指导教学活动,创造教学艺术,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的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立美、审美的过程。没有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学的审美性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被审美和评价的客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和评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以为人师表、具有人格魅力的审美形象深印在学生心中。
  总之,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教师对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对于确立教育的审美性至关重要。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