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语言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6028 日期:2024-05-07 来源:论文网
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的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只有教学语言规范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良好数学语言能力的学生。除此之个,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还要采用多变性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语言的吸引性
  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要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进入课堂角色,教师要采用一些具有吸引性的语言,把学生“吸”到课堂上来,并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用各种方式制造“冲突”,设置疑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举。
  如教学“求平均数”,导入新课时,我抓住“求平均数”的意义,就上一单元测试成绩,出示第二、第三组学生的测试成绩表,让学生讨论哪组学生测验了。通过讨论,学生积极脑,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无法达到共识。这时,学生都江堰市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揭示了求平均数的课题。通过这个具有吸引性的问题,唤起了学生主动问题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形象生动的、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提出一些启性问题,尤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让学生积极思考,多读书、多发问,以读促思。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变”的语言启发诱导,使学生既有思考的问题,又有说的机会;既有听的乐趣,又有做的时间。活泼而又紧张,严肃而又认真,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行讨论计算方法。
当学生迟迟讨论不出结果表明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遇到的人是什么?”学生回答:“分母不一样,不直接相加减。” 教师这时再启发学生:“ 怎样将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数呢?”经过这样启发点拨,学生马上会想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需要先通分,化为同分母数再计算。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快速、准确地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语言的趣味性
  分组精炼是巩因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练习呢?这就要求教师的确语言要有“乐”可寻,要突出语言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练习的。教师趣味的语言和趣味性的题型,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功败垂成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两道题:(1)小工在外婆家连续住了了两个月,正好是62 天,想一想是哪两个月?(2)小强满12 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天出生的?这种题型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同时教师可采用“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这种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做题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玩中巩因知识。
  四、语言的概括性
  在数学课概括总结这一环节中,先由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然后,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对本节课做一简要的总结。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概括性。
  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最后教师应概括总结:(1)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2)关键: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3)注意:计算结果要化简。这些概括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的良好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根本保证,教师要下功夫训练和掌握好数学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过硬的语言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