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设计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5845 日期:2024-05-05 来源:论文网
改革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为了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教案。几年来,我们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为重点,紧紧抓住教学中的几个“点”,进行了语文创新教学设计的探究。
  一、在教学切入点中创新
  这个切入点就是课文的人文因素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如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远离现代生活,如果把情感内目标仅设计为让学生注意本文中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情包身工的生活,体会当今生活的幸福,把知识技能目标定为注意本文是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这样的设计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只是隔靴搔痒。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当今某些打工妹的生活和包身工相比,也相差无几。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把比较打工妹生活和包身工生活的异同点作为切入点,并引导学生调查或找一些打工妹生活资料与包身工生活作比较阅读,组织学生讨论,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及表现主旨的意图,那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比较分析中,理解打工妹生活与包身工生活的本质不同,从根本上认识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点上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今有部分打工妹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虐待,她们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能学会提高阅读的能力,更能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的本领。
  二、在教学衔接点中创新
  即教师利用课文的旧信息结合现实社会找准衔接点。
现行中学课文虽不少是经典名篇,但有些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有所脱节,因此要求教师大胆地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增大信息量,找准课文信息与新观点之间的衔接点,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果让学生思考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全面,进而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经济,该具备怎样的良好的心态。这样,在教学的衔接点中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写此文的用心良苦的同时,更学会正确看待当今对外交往的特点。
  三、在教学训练点中创新
  训练点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确定重点。在训练中,由浅入深的提问是常用的方法。创新性的提问能使学生都有思考的体会,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创新性的提问,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使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四、在教学审美点中创新
  现行的语文教材,集古今中外文学之精萃,以美的形式、善的内容,寄寓了作家高雅的审美情趣,它既是传授语文知识的依据,又是贯穿美育的好教材。教学这些内容,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具体教学时还可选用“月牙岛”及其海面为背景,配以“圣母颂”那曲悠长而宽广的主旋律,并由教师娓娓朗诵着导入语:“每当我们漫步海堤或徜徉海滩时,你可曾从大海喃喃细语中,从那如痴如醉的倾诉或是汹涌澎湃的咆哮声中,品味出大海那深沉而丰富的内涵……。”就这样,让学生沉浸在大海那柔情脉脉的静美之中,陶醉在大海那雄奇奔放的壮美之中,留连忘返,学生如梦的遐想,伴着似天边传来的吟咏,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