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课堂的创新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4980 日期:2024-04-27 来源:论文网
摘 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搞好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 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普遍产生了对知识注重死记硬背而不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使我国的学生识记能力和计算能力大大优于其他国家同龄的学生,但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则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第一名,而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则是倒数第五。究其原因是,中国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作业,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应用知识的技能受到很大制约,缺乏创新的意识。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倡在义务教育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而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创新教育。
  创新就其本质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创新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努力探索其中的基本规律,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要正确认识创新教育,正确认识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育的本义和宗旨,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正确把握这些,对初中化学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
  一、教师意识的转变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试想:一个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研究的人,一个不重视实验教学,只是在黑板上做实验,让学生背实验结果的人,一个从不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教学只是讲知识解习题的人,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能力吗?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增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大胆突破旧观念、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积极进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敏锐性,积极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路子,做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获得有关化学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因此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三、精心设计问题
  思维始于问题,创造力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良好举措,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宽广性是指问题涉及的知识不局限于教材,应与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其它学科内容相联系,将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接触过的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开放性问题。如“催化剂”是学生难于掌握的问题,教学中可以设计成以下问题:空气中微量的O3可抵挡阳光中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作空调和冰箱致冷剂的“氟里昂”是一种氯氟烃(以M代替其化学式),它可以破坏臭氧层,反应过程可表示为:M+O3→ MO+O2,MO+O→M+O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氯氟烃在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反应前后M的质量、化学性质不变,是反应的催化剂。)解决此问题不仅使学进一步理解了“催化剂”的含义,还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启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活动进行动态处理,充分运用“变”,对同一知识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设计成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兴趣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好奇心理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和激发力。如检查学生对空气主要成分的性质是否掌握,设计记忆性问题: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有什么性质?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空气中分别缺少了O2、N2、CO2、O3,那么将会出现什么后果?很明显,后一问题的提出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作用强烈,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智力活跃,情绪高涨,可激发创新意识的产生,推动创造力的形成。
  四、结束语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管理和建设人才。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努力探索其中的基本规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